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晚霞镀亮的风雨人生  ——序何涛的诗文集《抚风踏月》

(2012-06-18 06:39:13)
标签:

何涛

抚风踏月

返校有感

诗文

情感

分类: 评论杂谈

 http://s2/bmiddle/61708c62hc2b2b3f123a1&690 ——序何涛的诗文集《抚风踏月》" TITLE="被晚霞镀亮的风雨人生  ——序何涛的诗文集《抚风踏月》" />

被晚霞镀亮的风雨人生

                    ——序何涛的诗文集《抚风踏月》

 

孙成文

 

岁月的风雨无论对于世界,还是芸芸众生,总会刻下或深或浅的痕迹;那些记忆,尤其是那些生命里起起伏伏的经历,醒目在灵魂深处,一生难忘。

当读罢案头上老师何涛的这部诗文合集《抚风踏月》的手稿时,我不免感慨万端。心湖荡起层层涟漪……

其实,对于任何一部作品,大多序言者只能凭借文字的表层,来发散个性的评判思维,而对于作者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捕捉,也只能靠着文字的某种痕迹,去猜测和考量。我个人认为,熟悉作者要比熟悉作品更具实际意义;在熟悉作者的基础上去熟悉作品,这样的序言也就有了更多客观实在的话语权。

跟老师何涛有了那么多年深层次的接触,便了解了他的秉性和为人处事的风格;我觉得用外刚内柔和刚柔并济来诠释他的为人为事为文,应该是较为妥当的。跟他的交流上,既感受到他对工作的理性思考,又体会到他对生活的感性认知;这也让我为《抚风踏月》写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抚风踏月》,是一部个人生命体验的实录;它真切地将作者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怀和得失喜忧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

屈指算来,老师何涛已经退休12年了。这些文字无一不在佐证着他退休后充实的生活,较之其他退休的老人,老师何涛用这些文字经营着退休后的日子,显示了他精神世界的丰实和富足;

令我没想到的是,一个71岁的老人(其实老师一点也不老,看上去顶多六十岁的样子。)竟然能用精炼的文字——七言或五言诗,分阶段地记录了从1959年的豆蔻年华到现在的老年岁月的人生轨迹;这对于一个由学生到农民,由农民到教师,再由教师到学校高层领导以及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的他,实属不易,非常人可以做到;这,令我敬佩不已。

我读初中的时候,他曾先后担任过我的班主任和物理老师;那时的他给我的印象是一张严肃的脸,不苟言笑。其他的了解并不多。

1989年的秋天,南北两校合并。我是老师,他是校长,又是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他做校长的近十年间,由于处理映山红文学社的相关事宜,便有了经常和他接触的机会;还与他一起多次出席了全国及省市召开的有关会议;在我们共同相处的日子里,他的豁达、开朗、健谈,常常语惊四座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入地阅读他的诗文,我发现,那一张严肃的面孔背后,竟然隐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他的文笔朴实无华,却不乏深厚的情韵与理性的思考。

可能是因为年龄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吧,他的前期诗文(1959——1969),感性成分占据了主流;如《返校有感》、《父亲周年祭文》等,读罢令人触目伤怀,产生强烈地共鸣。特别是那篇《返校有感》,真切地记录了作者忍饥挨饿、步行六十多公里从家返回学校一路上的种种境遇和心态;那种凄然低沉的语调,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作者当时艰难的生活和心理历程。

1996——2006年,这十年间,作者经历了身患绝症的折磨、提前退休的失落、妻子病逝的悲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文多呈现了悲喜交加、无奈凄婉的格调;《醒世》中的“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病痛中对人生的考量;《别情》中的“人去楼空浮往事,临别之时几人行”,退休时内心的失落和无助;《仲秋》中的“拂袖拭去思亲泪,举杯痛饮醉方休”,思念病逝妻子的凄然和悲苦;这些孤独哀凉的心境……林林总总的句子,让我的心不住地跟着下沉……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词语这时候一股脑儿地跳了出来,我为老师这样的晚景而伤感。

也许,时间真的是医治创伤的最好良药,翻开2007年之后的诗文,明显看出了老师心境的好转。但我在阅读这些诗文的时候,更多地是感受到了作者禅悟的结果。这一首《江畔纳凉》可见一斑:“绿江花月夜\纳凉胜美景\蜿蜒水东流\游人往来行\微风轻拂面\目含柔水情\雾龙映光色\飘然心湖涌”,那种闲淡、悠然的情怀尽显其中。还有那篇散文《夕阳论道》,其结尾处引用了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心境豁达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给养和动力。作者2007年开始至今的那些诗文,都在显性或隐形之间表达着他的淡定、从容、乐观和豁达。

尽管,我的职业与兼职决定着我对文字必须挑剔;可是我却无意对作者的一些诗歌存在的韵味不足、遣词造句之类的瑕疵指指点点;在我看来,一个71岁的长者,诗文中很多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的表达,能引起我心灵上的共鸣,这,已经足够了。

抚风踏月》,以五十多年人生轨迹的写实,向我们传达出这样的一种思想:生命本身不断历经风雨的洗礼,才愈发变得大气、明朗、苍劲。

合上书稿时,西天的晚霞正处瑰丽,锦样的霞彩也染红了心情;这一番景象与年事已高的作者及其那些流于心间的文字,自然地被我关联起来,让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在我思绪的延伸处,是老师何涛高大坚实的背影,正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他迈开脚步,走得是那么稳健、那么执着,那么的坚定……

闲言赘语,怕有负老师所望,就此搁笔。是为序。

                                        2012615黄昏于映山红文学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