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王安石的《伤仲永》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5/middle/61708c62h9efced22189e&690
课文《伤仲永》中叙述其“泯然众人”的悲剧在于: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王安石的“伤”之根本,主要意义在于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看到同学们望着我那种很迷茫表情,我说了一句“你们完全可以想得比王安石更深刻些!你们目前不也是‘受之人’吗?可是你们的情况不也是千差万变吗?”
听了我的话,很多同学交头接耳,嘁嘁喳喳,但依然用迷惑不解表情注视着我。
“下面,还是听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好好好!!!”下面一片欢欣的掌声。
二十多年前,我工作不久接手了初中一年级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有一个姓谢的男同学在我所任教的一个班中。他是全镇小学升初中考试的第一名,无论小学的班主任还是其他老师以及他的同学对他的评价都是赞不绝口,什么很小时候聪明了、简直就是天才了,甚至说他是神童等等。同事们都羡慕我分到了一个好学生,我呢,自然也颇是暗自得意。
可能是出于对这位尖子生的偏爱吧,他的初中班主任老师亲自找到我们任课教师,让我们在上课时多提问他等等,我们自然没有理由不照办啊。
单从语文课上看,起初的时候,他反应敏捷,什么古诗古文背诵啊,别的同学背了半天或一天多还是吭吭卡卡(不熟练的俗语),而他呢一节课甚至根本用不上一节课都快倒背如流了。作文呢,也是45分钟就能完成一篇“文理皆有可观者”的文章。那时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堪称“范文”。我暗自慨叹:尖子就是尖子,名不虚传啊!
这,我和他的几个科任教师及班主任基本上达成的共识。
日子就这样平淡地一天一天过去,到了初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竟位列全校第五十名。这怎么可能啊?怎么会下滑这么快啊?平时大家都没发现他有什么异常啊。对他也是从学习和思想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啊。即使家访的时候,他的姥爷和姥姥还有他的舅舅舅妈(他的父母在外地)都说他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大家在替他分析试卷上的得失分上发现,很多简单的问题他都答错了。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啊。
因为已经放寒假了,他去了外地父母那里过春节。自然,我和同事们只好带着这些疑问进入了初一的第二学期。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他、关心他,只是觉得他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依然没有什么起色。并且经常请病假,什么肚子疼、头疼等尤其是一到雨天和雪天更是如此。班主任家访时也证实这些真实性。
就这样,初一第二学期结束时他的成绩滑落到全校100名之外。初二第二学期时他的成绩竟然滑到200名以外。初三时,他居然辍学了,去了外地他父母那儿了。为此,我们科任和他的班主任都惋惜不已,也显得无可奈何。
后来的后来,跟他关系很好的一个同学透露,他请病假,大多时候都是假的,经常是趁着家里人不备从后窗逃出去,天好的时候去林子里用弹弓打鸟;下雨天去河里捉鱼,下雪天去山上捕鸟,家里人发现批评他时,他拍着胸脯说,凭他的智商肯定不会耽误学习的,家里的人也真的相信了……
故事讲完了,我没发表任何意见,只是让同学们结合王安石的《伤仲永》和我的故事自己思考感受。
于是,同学们在沉思以后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同学说,受不受之天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之人”后的态度,如果“受之人”了,但却没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也是必将“泯然众人”;
也有的同学说,王安石觉得“受之天”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没有“受之人”,其实也是片面的。如果方仲永也像老师故事里讲的那个学生一样,“受之人”后,不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学习,他也会“泯然众人”的。
在我与学生们交流的时候,有一位男同学更是结合自己所见,正反两个方面举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先是举一个天资聪明的学生每天想着上网,却不认真学习,结果过早就辍学,浪迹社会的例子;然后又举了一个智商很一般的学生如何通过刻苦考上一个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例子。
最后,这位同学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受之人”还是“受之天”,都离不开勤勉。
听到了吧,我就不必赘言了。挥挥手:“写作文吧!”
现提供同学们几篇文章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他们思考和感受的端倪了——
——就“受之天”与“受之人”的态度与王安石商榷
——给王安石再补充一个观点
——王安石观点的缺失
——“受之人”就真的可以避免“泯然众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