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佳:再论“文物”与“古董”

(2022-05-22 12:29:45)
标签:

草佳

再论“文物”与“古董

收藏

分类: 收藏

草佳:再论“文物”与“古董”



几年前,我曾对国家文物普查提出过异议,认为脱离民间蕴藏着的逾万年遗珍视而不见不管不顾,却去统计绝大部分并不能代表当时代的文化、经济、艺术等成就的,即将被淘汰的普品、残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毫无意义。


时至今日,等到相关的新政出台之日,也是文物将以全新的、靓丽的形象映入人们的眼帘之时。


也就是说,今天民间蕴藏着的很大一部分古代艺术品(古董、古玩)将登堂入室替代那些老普残,去代表那个时代各方面的成就,成为博物馆真正的主人。


当然,这一天的到来,应该会有一部分民营博物馆被纳入国家的管理范畴,弥补国家馆藏文物品类的不足与缺失部分。其中登记在册的遗珍与体制内的所有馆藏品一样,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文物。


有藏友问:如果民间有人不想登记在册,或有疑虑,也不敢登记在册,那么,所有没登记在册的文物叫什么呢?


那就没有“文物”的属性了,纯粹归私人所有,回归其“古代艺术品(古董、古玩)”的本来面目。


比如,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其中一件在某家已登记在册被国家认可的私人博物馆里。首先,这件藏品具备了公众物品这么一层属性,同时还具备了代表那一段历史时期文化的、经济的、科技的、艺术的等等典型特征。换一种说法,是具有某段历史时期某民族特征的,体现这段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文”字,所以称之为“文物”。


于此同时,该物件退出了市场流通领域,也失去了商品的属性,不再具有经济价值了。


而民间私人拥有的古代艺术品(古董、古玩)虽然其本质上也蕴含着文化和商品两重属性,但客观现实要求其在社会上承担的是商品属性这一角色,故称之为“古董(古代艺术品、古玩)”。


以上所论就是“文物”与“古董”的根本区别。


再举一例,以期进一步说明“文物”与“古代艺术品(古董、古玩)”之间的不同属性。


建国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时间里,我国各省市都有国营性质的文物商店,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销售从各省市的博物馆里淘汰了的文物。在这三十年里,全国各地的文物商店售出了多少文物?这些已售出的文物,到了国内外买家手中,归属权易主,属性亦变。显然已不能再称之为“文物”了。


虽说改开以后的四十年,国家博物馆再也不向民间收购古代遗珍了,只单向花巨资回购国外拍行的拍品。但前三十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曾从民间获得无数赠品和廉价购得的古代遗珍,撑起了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半壁江山。显然,它们的前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古董,或古玩。


唐代王维的诗句云“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描写西施从浣纱女转变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妃,其身份地位的朝夕变更,或可形象地说明古代遗珍,在被国家注册登记认可之前后属性的变异。


我在《“文物”就是“古董”吗?》一文中也谈到,今后随着大量精美古物的不断涌现,必然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民间遗珍,其拥有者即不想出售也不愿上交给国家。为此,曾建议国家出台一部专门法案(条例)来管理这类遗珍。被纳入法案内的民间遗珍必须到相关部门登记在册,备案供查。这类遗珍允许并仅限于国内流通,交易完成后的收售双方须到相关部门办理更易手续。


法案对这类遗珍的拥有者来说,主要有如下三大好处:


一,提升了遗珍的社会认知度。社会认知度的提高,意味其经济价值也会相应提高;


二,增强了遗珍的安全性。在国家管控内的遗珍交易后不经报备,双方已属违法行为,更何况每件遗珍必有其特殊的印记报备后记录在案的,因此很难为偷盗者带来经济利益,故而降低了失窃的风险。


三,获得如何妥善收藏保管这类遗珍的专业知识。得到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的指导,甚至获得专业维护器材,利于遗珍得到更妥善地保护。


这些年,我多次著文涉及“文物”与“古董”的问题,盖因一部《文物保护护法》将两者混为一谈贻害收藏界,始终认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数千万社会民众能否在一个不被扭曲的,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大问题;关系到华夏逾万年文明能否得到正名,并薪火相传的大是大非问题。


此文所表达的观点在几年前的旧文《“文物”就是“古董”吗?》中都有所表述,此文算是前文的精简版吧。


最近连发了几篇有关国家艺术品产业化的短文,表达了一些浅识。其实这些都是草佳个人对新政前瞻的良好愿景而已。


草佳:再论“文物”与“古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