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佳微评:关于北宋御瓷的若干问题

标签:
草佳微评关于北宋御瓷的若干问收藏 |
分类: 收藏 |
记得那年朋友来小聚,我请他谈谈此书不足之处,以期再版改进。他想了想,说,书中没有对目前社会上,尤其是某些权威机构中的权威人物的谬论进行揭批。
我笑了。说,如果将近些年他们的著述,以及发表在官媒等权威机构的论述都搜集起来逐条引用并详述自己的观点,恐怕这本书要分上下册了。更重要的是,我委托上海某出版社将此书稿送往北京出版总局审批书号,肯定通不过的,不予出版。
所以此书某些敏感问题的表述都比较隐晦,点到即止,不涉及他人。
尽管如此,在送审的几个月里也是日日提心吊胆的,唯恐批不下来,拿不到出版的书号。
也许正是有如上所说的客观原因,给读者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不便。有如您这样重视并认真阅读拙作的读者尚且如此,何况其他阅读者。下面就先生所提的若干问题归结为几条呈上。
1. 有关金丝祭礼瓷器的工艺问题
我曾在书中210页的最后一段,接211页的第一段有所述及,称之为“釉下开片双色工艺”。请参阅。
书中同时指出,成书定稿时将之前写就的金丝瓷烧制工艺的数百字心得都删除了。
为何?一个理由,即,所谓“重生”就是作伪、仿制,徒给收藏市场添乱。还是罢手为妥,让我等后人永远怀着崇敬之情仰视先人的杰出成就吧。
2. 宋徽宗研制金丝祭礼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古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而所有的祭品中,血祭是最高的等级,排在其它所有生熟祭品之前。
宋徽宗这位艺术皇帝,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身为天子的国君时,对祭天祀地的国家大典更是分外上心了。创新大小开片的金丝瓷,釉面的鳝血色(金丝开片)即象征“瘗埋于泰折”的鲜血沁入土中。这一点,在本书第一章就已述及。请参阅第25页第一、二段。
也就是说,宋徽宗创制金丝祭礼瓷中的“金丝铁线”,并非纯粹出于对瓷器喜好的艺术追求,而是蕴含着尊天礼地的哲学理念的。
3. 吴越国国王钱鏐开创的祭礼瓷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从史籍中或可窥探到,晚唐时期的五代十国战火频仍,唯有地处江浙富庶之地的越国,自钱鏐立国以来,一直到他的继承者也未经战乱而直接归顺了宋朝,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段里,越国远离中原战乱,加之国君治国有方,国泰民安。祭祀天地拜祖宗,尊崇古制不违礼。关于这一点,我在论及龙泉瓷的一章里,着重介绍过“秘色瓷”就是越国皇室烧制的祭礼瓷和进献给宋皇朝的贡瓷。
我仍坚持书中的观点,“秘色”不是指某种颜色得到保护归属皇室独享,而是在陶蜕变成瓷的那个特殊年代,国君们自然而然地参照了玉与青铜礼器的形制后,皇家研制出敬奉给天地大神的祭礼瓷器不允许民间仿制私用,故有“秘色”之说。
近些年,藏界出现大量清凉寺烧制的“臣庶勿用”款识的汝瓷,这些都是皇室委托民窑烧制的汝瓷。其中也不乏祭祀用器型。至于颜色,实在是很平常的汝瓷的浅青色或褐色居多,没什么秘密可言。事实上,两宋皇室在三百年间烧制的御用瓷器之釉色品种,相比较而言,后世元代的民窑瓷的釉色更显得丰富多彩,更没法与元代的皇家宝石釉瓷器相比较了。由此也可佐证“臣庶勿用”主要指的是皇家御瓷的器型而不是釉色。
我们或可这样来推论,以前仅限于越国与宋国皇室之间来往御瓷,民间人士由于看不到颜色(更不可能看到器形)著文称其为“秘色”。到了宋代,随着需求量的增多,宋皇室曾发给民间“汝窑为魁”的高手代为烧制,民间人士得以一睹皇家瓷器的尊容,“秘色”不秘了。于是便在瓷底落款警示,告诫:不论高官或庶民,这类型制的御瓷器形都不得仿制私用!
4. 宋瓷的美学和艺术的价值是皇室用瓷的形制,而不是汝瓷的粉青釉色
这是我今天要谈的重点。
近现代的文博界和收藏界对古瓷的研究,但凡论及宋瓷的美学特征,几乎异口同声地将之归结为釉色的清新淡雅,简约自然,不施重彩,尤其对汝瓷的粉青色之乳浊釉推崇备至。
我在书中谈到,作为民间的汝窑,虽然继承了柴窑以“澄泥为范”的工艺,增加了开模具的制瓷成本,烧制的瓷器较之其它民窑瓷显得更为周正,且更具多样性,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民窑中“汝窑为魁”是当时的社会共识。
然而,汝窑却不可能全面照搬后周官窑(柴窑)的全部制瓷工艺。因为烧制柴瓷铮光明亮的天青色高温亮釉还必须具备另外两大条件,1,需拥有大量配制釉料的草木灰;2,烧制高温瓷器投入的燃料成本或将几倍于低温釉瓷。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汝窑必须迎合社会需求,做到适销对路方能生存,故而舍去了高温釉。
我们可以将现存的柴瓷与汝瓷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两者的色差有天壤之别。如果能上手,这个优劣,手感更为明显。关于柴瓷的天蓝色亮釉之美,书中有整段的文字描述。(参阅87页第一段)而上手后的感觉,书中写道“……宝光四溢。抚之如婴儿肤,手感是如此的滋润滑爽,令人欲罢不能。”
也就是说,唯有北宋御窑有能力全面继承了后周官窑的制瓷工艺。于是有了早期宋太祖的宋柴瓷、宋仁宗的彩绘易定,尤其是宋徽宗的祭礼瓷,都是高温釉烧制的,如此肥厚的釉层,后世元明清历朝官窑中都很少见到,更何况本朝民汝窑的低温乳浊釉怎可等量观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制瓷业到了晚唐时期已趋成熟。于是,越国开国之君钱鏐在南方创建了龙泉御瓷,再到周世宗柴荣“毁佛禁铜”,创制后周御瓷(柴窑)。到了北宋,民窑已在全国普及,呈现百花齐放之兴旺景象。而北宋御瓷中则有了宋柴瓷、彩绘易定和祭礼瓷。
这一路走来,皇室始终沿袭着夏商周以来以玉和青铜等珍贵材质为供器的规制。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都把国祭大典视为头等大事,自然对这些供器怀着无比虔恭之诚,竭尽巧思。
我们甚至可以推论,在这数千年里,历代皇室创造的这些精美绝伦的玉或青铜祭祀礼器之造型,许多都是人天感应的杰作。这也正是我等后人每每面对这些器物时,心灵会被震慑住,有种惊天地泣鬼神之感。
历史发展到晚唐、到宋初,制瓷工艺趋于成熟,瓷质的祭祀礼器脱胎于玉与青铜礼器之造型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也给宋徽宗提供了一个施展艺术才华的机会,创制了一批源于汉民族天道理念的艺术造型瓷器。
北宋徽宗朝进行了一场史上声势浩大,且空前绝后的礼制改革运动,《宋皇朝御瓷探秘》第一章就是从这场礼制改革说起的。这位艺术皇帝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所创制的御窑祭祀瓷器之形制无一不蕴含着尊天礼地祭祖宗的天道观。这种哲学理念,是后世元明清各朝的官窑瓷之造型都不具备的。
宋徽宗的改革礼制是带着一种使命感的,这一点,书中已有详尽阐述。同时,我们也能够从数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器和青铜器的造型中清晰地感觉到,其始终与祭祀礼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面世的徽宗朝金丝祭礼瓷的底款每每见有“归于天成”四字,意思是将空前绝后之金丝祭礼瓷等皇室御瓷的成就归于昊天大帝所赐。可见当年研创成功有多么不易。
可以说,每一件祭礼瓷都凝结着这位艺术皇帝和满朝艺术大臣们的心血。
这真是一个艺术人才辈出的国度和时代。却以悲剧收场。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拙作中最为推崇的宋御瓷造型之美最具典型的并不是宋徽宗的祭礼瓷,而是早期宋太祖始创的宋柴瓷。宋柴瓷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瓷器艺术造型的高峰。书中有大量篇幅谈及,此不赘述。
宋徽宗推动了祭礼瓷的改革创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皇室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民窑的器型走向,更何况民间本来就有祭祀先祖亡灵的习俗。以汝瓷为代表的民窑各类瓷器,能存世下来的少有生活用瓷,也多是祭祀先祖用的。
汝瓷的低温乳浊釉被推崇为宋瓷美的典范,实是我辈后人对先人创造的传统文化丢失得太多了。更加之这么多年来,相关利益集团对民间收藏活动一味地打压,否定海量的以前未闻未见的精美古瓷以及所有的珍贵遗存,从而导致全民至今仍被蒙在鼓里茫然无知,唯有少数“国宝帮”先知先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先知先行的“国宝帮”是幸运的。就以您我为例,如您所言“上手和拥有者更是寥寥无几”之两宋皇室珍瓷却给我们提供了拥有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宋之后的元明清朝代的瓷器,绝大多数已失去了作为国之重器的祭祀功能,供人赏玩的陈设瓷和实用瓷成为官窑瓷的主流,器型退到次要地位。釉色的多样性和在瓷面施彩作画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成就到清代雍正朝和乾隆朝达到巅峰。
又有藏友给我转来他人数篇有关金丝瓷成因的文章,我答:
我对金丝铁线的成因已失去兴趣。如文中所言,甚至反对人们去研究复原。因为金丝瓷已失去了其祭祀功能,研究出来只能助长赝品泛滥,贻害藏界,无一益处。
恕不探讨开片成因。
(完)
我笑了。说,如果将近些年他们的著述,以及发表在官媒等权威机构的论述都搜集起来逐条引用并详述自己的观点,恐怕这本书要分上下册了。更重要的是,我委托上海某出版社将此书稿送往北京出版总局审批书号,肯定通不过的,不予出版。
所以此书某些敏感问题的表述都比较隐晦,点到即止,不涉及他人。
尽管如此,在送审的几个月里也是日日提心吊胆的,唯恐批不下来,拿不到出版的书号。
也许正是有如上所说的客观原因,给读者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不便。有如您这样重视并认真阅读拙作的读者尚且如此,何况其他阅读者。下面就先生所提的若干问题归结为几条呈上。
1. 有关金丝祭礼瓷器的工艺问题
我曾在书中210页的最后一段,接211页的第一段有所述及,称之为“釉下开片双色工艺”。请参阅。
书中同时指出,成书定稿时将之前写就的金丝瓷烧制工艺的数百字心得都删除了。
为何?一个理由,即,所谓“重生”就是作伪、仿制,徒给收藏市场添乱。还是罢手为妥,让我等后人永远怀着崇敬之情仰视先人的杰出成就吧。
2. 宋徽宗研制金丝祭礼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古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而所有的祭品中,血祭是最高的等级,排在其它所有生熟祭品之前。
宋徽宗这位艺术皇帝,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身为天子的国君时,对祭天祀地的国家大典更是分外上心了。创新大小开片的金丝瓷,釉面的鳝血色(金丝开片)即象征“瘗埋于泰折”的鲜血沁入土中。这一点,在本书第一章就已述及。请参阅第25页第一、二段。
也就是说,宋徽宗创制金丝祭礼瓷中的“金丝铁线”,并非纯粹出于对瓷器喜好的艺术追求,而是蕴含着尊天礼地的哲学理念的。
3. 吴越国国王钱鏐开创的祭礼瓷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从史籍中或可窥探到,晚唐时期的五代十国战火频仍,唯有地处江浙富庶之地的越国,自钱鏐立国以来,一直到他的继承者也未经战乱而直接归顺了宋朝,在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段里,越国远离中原战乱,加之国君治国有方,国泰民安。祭祀天地拜祖宗,尊崇古制不违礼。关于这一点,我在论及龙泉瓷的一章里,着重介绍过“秘色瓷”就是越国皇室烧制的祭礼瓷和进献给宋皇朝的贡瓷。
我仍坚持书中的观点,“秘色”不是指某种颜色得到保护归属皇室独享,而是在陶蜕变成瓷的那个特殊年代,国君们自然而然地参照了玉与青铜礼器的形制后,皇家研制出敬奉给天地大神的祭礼瓷器不允许民间仿制私用,故有“秘色”之说。
近些年,藏界出现大量清凉寺烧制的“臣庶勿用”款识的汝瓷,这些都是皇室委托民窑烧制的汝瓷。其中也不乏祭祀用器型。至于颜色,实在是很平常的汝瓷的浅青色或褐色居多,没什么秘密可言。事实上,两宋皇室在三百年间烧制的御用瓷器之釉色品种,相比较而言,后世元代的民窑瓷的釉色更显得丰富多彩,更没法与元代的皇家宝石釉瓷器相比较了。由此也可佐证“臣庶勿用”主要指的是皇家御瓷的器型而不是釉色。
我们或可这样来推论,以前仅限于越国与宋国皇室之间来往御瓷,民间人士由于看不到颜色(更不可能看到器形)著文称其为“秘色”。到了宋代,随着需求量的增多,宋皇室曾发给民间“汝窑为魁”的高手代为烧制,民间人士得以一睹皇家瓷器的尊容,“秘色”不秘了。于是便在瓷底落款警示,告诫:不论高官或庶民,这类型制的御瓷器形都不得仿制私用!
4. 宋瓷的美学和艺术的价值是皇室用瓷的形制,而不是汝瓷的粉青釉色
这是我今天要谈的重点。
近现代的文博界和收藏界对古瓷的研究,但凡论及宋瓷的美学特征,几乎异口同声地将之归结为釉色的清新淡雅,简约自然,不施重彩,尤其对汝瓷的粉青色之乳浊釉推崇备至。
我在书中谈到,作为民间的汝窑,虽然继承了柴窑以“澄泥为范”的工艺,增加了开模具的制瓷成本,烧制的瓷器较之其它民窑瓷显得更为周正,且更具多样性,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民窑中“汝窑为魁”是当时的社会共识。
然而,汝窑却不可能全面照搬后周官窑(柴窑)的全部制瓷工艺。因为烧制柴瓷铮光明亮的天青色高温亮釉还必须具备另外两大条件,1,需拥有大量配制釉料的草木灰;2,烧制高温瓷器投入的燃料成本或将几倍于低温釉瓷。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汝窑必须迎合社会需求,做到适销对路方能生存,故而舍去了高温釉。
我们可以将现存的柴瓷与汝瓷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两者的色差有天壤之别。如果能上手,这个优劣,手感更为明显。关于柴瓷的天蓝色亮釉之美,书中有整段的文字描述。(参阅87页第一段)而上手后的感觉,书中写道“……宝光四溢。抚之如婴儿肤,手感是如此的滋润滑爽,令人欲罢不能。”
也就是说,唯有北宋御窑有能力全面继承了后周官窑的制瓷工艺。于是有了早期宋太祖的宋柴瓷、宋仁宗的彩绘易定,尤其是宋徽宗的祭礼瓷,都是高温釉烧制的,如此肥厚的釉层,后世元明清历朝官窑中都很少见到,更何况本朝民汝窑的低温乳浊釉怎可等量观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制瓷业到了晚唐时期已趋成熟。于是,越国开国之君钱鏐在南方创建了龙泉御瓷,再到周世宗柴荣“毁佛禁铜”,创制后周御瓷(柴窑)。到了北宋,民窑已在全国普及,呈现百花齐放之兴旺景象。而北宋御瓷中则有了宋柴瓷、彩绘易定和祭礼瓷。
这一路走来,皇室始终沿袭着夏商周以来以玉和青铜等珍贵材质为供器的规制。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都把国祭大典视为头等大事,自然对这些供器怀着无比虔恭之诚,竭尽巧思。
我们甚至可以推论,在这数千年里,历代皇室创造的这些精美绝伦的玉或青铜祭祀礼器之造型,许多都是人天感应的杰作。这也正是我等后人每每面对这些器物时,心灵会被震慑住,有种惊天地泣鬼神之感。
历史发展到晚唐、到宋初,制瓷工艺趋于成熟,瓷质的祭祀礼器脱胎于玉与青铜礼器之造型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也给宋徽宗提供了一个施展艺术才华的机会,创制了一批源于汉民族天道理念的艺术造型瓷器。
北宋徽宗朝进行了一场史上声势浩大,且空前绝后的礼制改革运动,《宋皇朝御瓷探秘》第一章就是从这场礼制改革说起的。这位艺术皇帝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所创制的御窑祭祀瓷器之形制无一不蕴含着尊天礼地祭祖宗的天道观。这种哲学理念,是后世元明清各朝的官窑瓷之造型都不具备的。
宋徽宗的改革礼制是带着一种使命感的,这一点,书中已有详尽阐述。同时,我们也能够从数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器和青铜器的造型中清晰地感觉到,其始终与祭祀礼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面世的徽宗朝金丝祭礼瓷的底款每每见有“归于天成”四字,意思是将空前绝后之金丝祭礼瓷等皇室御瓷的成就归于昊天大帝所赐。可见当年研创成功有多么不易。
可以说,每一件祭礼瓷都凝结着这位艺术皇帝和满朝艺术大臣们的心血。
这真是一个艺术人才辈出的国度和时代。却以悲剧收场。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拙作中最为推崇的宋御瓷造型之美最具典型的并不是宋徽宗的祭礼瓷,而是早期宋太祖始创的宋柴瓷。宋柴瓷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瓷器艺术造型的高峰。书中有大量篇幅谈及,此不赘述。
宋徽宗推动了祭礼瓷的改革创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皇室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民窑的器型走向,更何况民间本来就有祭祀先祖亡灵的习俗。以汝瓷为代表的民窑各类瓷器,能存世下来的少有生活用瓷,也多是祭祀先祖用的。
汝瓷的低温乳浊釉被推崇为宋瓷美的典范,实是我辈后人对先人创造的传统文化丢失得太多了。更加之这么多年来,相关利益集团对民间收藏活动一味地打压,否定海量的以前未闻未见的精美古瓷以及所有的珍贵遗存,从而导致全民至今仍被蒙在鼓里茫然无知,唯有少数“国宝帮”先知先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先知先行的“国宝帮”是幸运的。就以您我为例,如您所言“上手和拥有者更是寥寥无几”之两宋皇室珍瓷却给我们提供了拥有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宋之后的元明清朝代的瓷器,绝大多数已失去了作为国之重器的祭祀功能,供人赏玩的陈设瓷和实用瓷成为官窑瓷的主流,器型退到次要地位。釉色的多样性和在瓷面施彩作画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成就到清代雍正朝和乾隆朝达到巅峰。
又有藏友给我转来他人数篇有关金丝瓷成因的文章,我答:
我对金丝铁线的成因已失去兴趣。如文中所言,甚至反对人们去研究复原。因为金丝瓷已失去了其祭祀功能,研究出来只能助长赝品泛滥,贻害藏界,无一益处。
恕不探讨开片成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