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2021-02-02 12:49:39)
标签: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

收藏

分类: 收藏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草佳编辑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一、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于是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二、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平民百姓极难得到; 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

 

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又据考证,在公元1729年,曾经有一支神秘的马队在行程三千多公里之后,冒雪进京,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雍正皇帝。

 

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

 

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

 

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

 

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草佳编辑)

 

清朝宫庭御制的普洱茶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