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佳:清代的宝石釉瓷器

标签:
草佳清代的宝石釉瓷器收藏杂谈 |
分类: 收藏 |
清雍正朝之前,许多瓷器彩绘颜料是从西洋进口的。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委派怡亲王负责解决颜料的国产化问题。怡亲王不辱使命,在当年就做到全部颜料国产化。这样一来,既大大节省了朝廷的费用,又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多样性。这一举措促进了清朝后世制瓷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将雍正、乾隆两朝的瓷艺推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时间到了民国三十一年(即公元1943年),古玩行出了一本书,书名《古玩指南》,作者是赵汝珍。
此书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古人遗留下来且被后人珍爱的所有古物。故此书一经面世便在收藏界引起轰动,一版再版。
不久,中华民国退出历史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间的古玩行业也作为封资修的最后孑遗而被取缔。
一直到了1984年,随着文革结束,全民被长期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有着数千年传承的民间收藏活动有如久埋地下的种子开始破壳,从地下探出头来。
于是,《古玩指南》一书沉寂四十年后,因应社会需求而再次出版发行。
此书的发行,对于中国民间的收藏活动也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即,获得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童年时就迷恋收藏邮票的笔者也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收藏天地,渐渐转向了文玩和古董。
终于,下面这类瓷器进入了我的视野,并与之结缘。
这类瓷器在高倍放大镜下呈现出的共同特征是:一、釉层表面有高温玻化现象;
二、釉层表面还发现只有经高温烧制才会产生的大大小小的气泡; 三、瓷器釉层表面呈现冻冰开裂般的纹理;
四、这类瓷器特别沉重,相当于其它同样大小瓷器两只的重量。
在绿釉图中还发现三个已破损的气泡。
上面三图所示,体型大的珐琅彩瓷器为5042克,而体型小的宝石黄釉瓷器重量却有8398克。
我疑胎土中加入了玉石粉。
清三代不仅是将制瓷工艺推向了巅峰,同时也将中国的治玉技艺推向了空前绝后的境界。在雕琢出无数精美的白玉艺术品的同时必然产生大量玉石废料与粉末。于是,宫内某位臣工突发奇想,一并将这些废料如同加工各色宝石釉料那样,将白玉废料碾成粉末,融入了宝石釉瓷器的胎土之中。
这类单色釉,对于我原有的经验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好像宋、元、明、清历朝相关的古籍文献都没有记载。
唯见《古玩指南》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釉之最贵者为宝石釉。宝石釉有红、绿、蓝、紫各色之不同。世俗只以红色为宝石釉,岂不知绿、蓝、紫各色亦皆有之。
宝石釉之品,莫贵于亮釉。其明如镜;
其润如玉; 其赤如鸡血;
其通如石之冻。《博物要览》所谓鲜红宝石者是也。亮釉又名玻璃釉,乃薄釉也。宝石釉亦有釉厚者,比之薄釉其价值则稍逊”
以前读《古玩指南》,由于没有实物参照予以印证,搞不清楚哪种单色釉被前人推崇为最贵的宝石釉瓷器,故而对这一段叙述不甚了了。
也曾想过是不是明代宣德年烧制的釉里红,又称“宣德红”的高温釉?或者是康熙朝朗庭极烧制的“朗红”?这两种高温釉在历史上都很有名,受到推崇。甚至有“要想穷,烧朗红”之说,此说也使我们认识到烧制高温釉成品瓷器是多么不易。但是书中还指出了宝石釉不限于红色,还有其它的各种釉色,很显然,宝石釉与“宣德红”和“朗红”不相干。
现在,实物与上述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的记载互为印证,或可指认这类瓷器就是宝石釉瓷器。
数年后,又接触到与宝石釉具有完全相同特征的,如下图所示的古瓷:
这是北宋的汝窑烧制的一个新品种瓷器。
为了区别于清朝的宝石釉瓷器,笔者在拙作《宋皇朝御瓷探秘》一书中权且称其为汝冰瓷。
汝冰瓷后又得到宋徽宗的赏识,于是这一制瓷工艺被皇家采纳,移入官窑,烧制成官冰瓷。
但北宋汝冰瓷只有青色釉一种,官冰瓷也只有青色釉和褐色釉两种,远没有清代雍正年间烧制的宝石釉这般亮丽,且丰富多彩。
下面再附上一组图片与同好分享。
也许草佳孤陋寡闻,在我国制瓷工艺成熟于北宋至今的千余年里,与这类“宝石釉”瓷器具有相同开裂纹特征的,仅见北宋时期的“汝冰瓷”和“官冰瓷”,没见到元朝和明朝有这类单色釉瓷器。即使清朝,也仅限于在雍、乾两朝烧制。
“宝石釉”之瓷器名称,史不见载,唯见《古玩指南》一书首次披露。
书中又提到“世俗只以红色为宝石釉”,这或可推测这类单色釉瓷存世很少,作者同时代的多数藏家也因没见过而不识宝石釉瓷器。
而将《古玩指南》一书中的“宝石釉”之名与民藏瓷器实物连系在一起,并予以指认,则是本文首次尝试。是否正确,同样还有待后世检验。
谨以此文作引玉之砖,求教大家批评指正。
链接相关文章:
后一篇:草佳:蛋白石莲花小挂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