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多少科学家终其一生的梦想。而能够获得若贝尔奖更是一个科学家此生最大的荣耀!我国目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并不多,文学奖有莫言,其他的……还需各位专家继续努力。当然有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又有一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是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从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发明人身上,看到中华中医药的希望。几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曾遭受无数次疫病侵袭,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人,上千万人,彰显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医药在经历了千年辉煌之后,如今日益萎缩,举步维艰。中医面临的一个最大危机就是缺乏创新。中医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就不应是静止的,不变的,而应是发展的,变化的。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持整体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吸取现代科学之长,使伟大的中医药重新焕发生机。
上古时期,中医药的起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受众多因素影响。对此,医史学家们提出诸如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劳动等多种观点。其中,医源于圣在民间流传最广。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是说某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医源于圣,实际上反映了上古不同氏族群体在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医源于圣,也肯定了杰出人物对医药发展的重大贡献。《神农彩药图》(辽发现于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
春秋战国时期,医巫分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巫分类,医学具有更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论性,占据了医药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砭针
战国时期
砭: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砭石: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或石片。
砭针一端为针尖,腰呈三棱形,一端为半圆状刃。尖端用以刺病,刃端用以放血。
秦汉时期,第一次高峰,张仲景对中医医疗体系的重大贡献。张仲景,名机,东汉杰出医学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以肝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收方269首,基本概况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这一成就推动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书中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隋唐时期,第二次高峰。
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恢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是自秦汉以后,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新修本草》
日本森氏旧藏抄本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为《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将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的营养学思想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
两宋时期,医学教育、传播得到官方的重视和支持。
两宋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剂院、福田院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
宋代医学教育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的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上的创举。
校正医书局的成果
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公元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温病学派
自宋代起,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沮病学派,其代表人物为明代吴有性等人。温病学派的形成,解释了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曾遭遇无数次疫病侵袭时,从未像欧洲那样动辄成百、上千万人死亡的原因。
辽复金元时期,融合少数民族医学精华。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至元灭宋统一全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的辉煌时期。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元代
四大派
四大派,也称四大家,是金元时期涌现出的众多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
1、寒凉派: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故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2、攻下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
3、补土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为”补土派“。
4、养阴派:此派代表人物朱震事(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
明代,医学革新,传播海外。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究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方面进入了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明代医学最杰出的贡献之一,是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
清代,借鉴西医,革新发腱。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时期,清代医家王清任(公元17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纠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和治疗方法。
如今,中医和西医相融合,争鸣激烈。人们越来越多的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预防、治疗疾病。尤其是中国进入老年化,中药保健、中药熏蒸和中药养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加上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一定会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中医药研究的队伍中来。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中医疾病:
我是一名51岁的农村人,2015年参加安徽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药学专业的学习,从屠呦呦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中医药的发展和希望。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中医药的研究队伍中来,让中国古老的医学进入新的辉煌时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