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友源
友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135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2015-08-17 10:00: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搜集整理

    首先要阐明,我不是医师,还没有临床经验。只是凭借自身的多病体质,从一些病症的治疗效果,获得这样一个结果——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目前,我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5级药学专科班在读生,我是学中药学的。我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中药师。
   古人有句话,叫久病成良医。目前,我还不是良医,确切的说我是个久病之身,在后面我会慢慢道来。从表面上看,我和健康人,或者说和亚健康人没有什么两样。能吃,能喝,能干活,不发烧,体温37摄氏度,正常。为什么说自己有病呢?吃药,而且长期服药,这就是病,慢性病,治其表面,而不能治其根本的慢性病。慢性病不可怕,可它终究是一颗定时炸弹,没准哪天就爆炸了。这就是慢性病给病人带来的不安和恐惧。
    人的生命和阴阳五行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从人的生命的起源说起。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融入天地之间。人的生命的起源是从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结合,形成阴阳结合的受精卵。受精卵的起步血液开始运行,起步血便是人的生命的开始,起步血的运行时间很重要,它蕴藏着一个人的基因密码,这就是人的相术和八卦。人的生命首先是脐带连着胎盘,在子宫生长、发育。这是人的碱性开始。当然,人的碱性结束根据个体而论。人一出生,就开始酸化,这是后面的话题。肚脐、脐,俗称肚脐眼,从本质上来说是胎儿出生後,脐带脱落後留下的疤痕。肚脐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线上,直径约为1.0至2.0厘米。它通常可以是一个小凹陷或是一个小突出。肚脐下面的腹部肌肉形成一个凹陷。肚脐的细小通常带来一定的组织弱化(structural weakness)并使它易受脐疝气的影响。肚脐是柔弱的部分,日常要注意保护,不可受冷或手抠等。肚脐眼就是人的生命的起点,它是人的阴阳五行的一部分,也是人的微电脑。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健康。详述如下:
1、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3、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4、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5、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6、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8、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9、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10、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两汉四百年,后人能够对其生平有所了解的医家有三位。一是《史记·仓公传》所记述的西汉医家淳于意(约前205—?),他的25则病例资料被誉为现存最早的“医案”;其他两位是生活于东汉后期的张仲景与华佗。张、华二人虽然被分别视为内、外两科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二人也有许多共性。就医学领域内部而言,张仲景享“医圣”之誉,华佗却时常被指斥为离经叛道的异端,但在民众之中,华佗的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张仲景。

    张仲景为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人,大约生活于2世纪中至3世纪初。在唐以前的文献中,仅有“张仲景”之名,至宋代林亿等校正《伤寒论》时,称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之后又有书称其任长沙太守后,曾在京师为名医。但这些后代记述的准确性如何,很难判断。

  作为一部《伤寒论》注解书。《易演伤寒论》从《伤寒论》原文398条前后贯穿来看的角度,以十二辟卦易演的研究方法、破译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六气主客加临所致疾病的治疗次序,并取得重大突破。在此建模基础上所阐释的“理法方药”的内涵则与其他注解大不同。
 
《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谈到,张氏家族原本人丁兴旺,但在建安纪年(196)之后的数年中,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大多为伤寒。所以张仲景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籍,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宋代之后,此书从“方书”上升为理论性“经典”,而且被誉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经典。

    后人大多认为,张仲景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确立了“六经辨证”的纲领,这一纲领指导了中医其后一千多年的发展。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张仲景进一步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阙阴病),后人将之归结为“六经辨证”。由于六经包括手六经和足六经,即十二经,十二经又络属各个脏腑,故“六经辨证”的实质,被认为是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与整个脏腑、经络联系了起来。

    同样生活于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三国志》记载,华佗通晓养生之术,故年将百岁而犹有壮容。又精于方药,为人治病时,选药不过数种,且全凭眼手,并不用秤,煮熟便饮,服后即愈。采用针灸治疗时,只选用一两个穴位,并告知当有感觉传至某处,待患者言“已到”,便立即出针。如病结在内,针药不能及,便令其饮用“麻沸散”,须臾患者如酒醉而无知觉,便可刳剖肚腹,断肠湔洗,取疾除病,然后缝合切口,敷上药膏,四五日即愈合,一月可康复。

 

神奇的“麻沸散”早已失传,无人知其配方。然而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些手术的难度也不能算小,因为剖腹手术并非仅仅是麻醉问题,还涉及详细的解剖知识、有效的止血、消毒技术等。这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似有勉为其难之感。但如果是腹膜外的皮下脂肪瘤、囊肿一类疾患,其切除之术就比较容易,所以应该考虑或有这类小手术被夸大成剖腹手术的可能。

    华佗之所以被后人视为外科神医,与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有直接关系。《三国演义》中记述了华佗为关羽(?—220)刮骨疗毒,以及准备在“麻沸散”的帮助下,为曹操(155—220)开颅取出风痫治疗头痛等故事。如果根据《三国志》所记载的病例来看,华佗同样是一位并未超越时代与传统的中医医生,他仍然是以药物和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在外感病治疗方面,华佗所依据的理论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又有所不同,而是如扁鹊望齐桓侯之色那样,认为病邪是沿着肌肤、血脉逐渐深入。

     我属蛇,1965年出生,少年时期,喜欢吃生鸡蛋,就是鸡窝里母鸡刚下的,或者是母鸡刚走,还是热乎乎的那种土鸡蛋。我已经记不清自己从什么什么开始食生鸡蛋的,是天性还是顽皮,没法解释。因为我属蛇,口腔的牙齿很整齐,身带薄,喜欢唱歌。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恐怕也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天性或者顽皮,前者后者都存在。记忆中,好像吃生鸡蛋,吃了很多年。直到,后来,经常扁桃体发炎,上呼吸道感染。医生除了给我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外,还口服过庆大霉素,来控制扁桃体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情。记得,医生对我的用药量比较重,做过皮试,没有反映,就开始注射青霉素,有时候,我痛的直咬牙,真想哭。青霉素注射的多了,有时候行路都感觉屁股痛,那滋味,真的好难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不断的发育,多梦,有时候会从梦中惊醒。再后来,患过牙痛、疖肿、肠道感染,腹泻,手足癣、灰指甲等,吃过不少氯霉素。那时候,肠道感染,氯霉素的效果比较好。不过,严重的时候,医生也给我打点滴。少年时期,我就喜欢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喜欢开荒,植树,写汉字,是我最大的快乐。1985年初中毕业,和村里人一样,上山开石头,拉板车。每天,要淌许多汗,生活饮食,比较清淡,吃猪油的日子比较多。像我这样的人,也是当时农村极为普遍的,带有典型性。年轻的时候,正气足,邪气也比较难侵入体内,那些年,基本无病。前些年,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拿命换钱,等老的时候,拿钱买命。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道理,简直就是一头牛,有的是使不完的力气。但是,错了!人的五行、五气、五脏、五腑都是有使用期的,就像机器,有磨损一样。拉板车、撬石头的苦活干了好几年,也流了许多血汗,体力透支,自己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而且,自己还干着体力更大透支的买卖,这就是85年以后去省城,干装卸工,拿命拼几个钱。这些都会给自己以后的慢性病埋下祸根。

    我现在正在学习《中基》这门课程,像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让我学习到什么是阴阳,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慢性病与寒湿症有关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安徽·友源(搜集整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