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灶之日话送灶     友源/搜集整理

(2012-01-16 10:52:26)
标签:

灶王爷

清凉山

腊月二十三

北史·卢询祖传

处士张景之墓志

杂谈

分类: 搜集整理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送灶日,又叫祭灶日,安徽巢湖南有这样的民间习俗。据一名陪读的巢北的阿姨讲,他们那里没有送灶的习俗。另外,我们这里有小姓人家会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的。不过,现在都改在二十三了。

 

 

 

送灶之日话“送灶”(图)
2005年02月01日07:43 扬子晚报

  这张画像上的灶王爷,面目慈祥,和蔼可亲,不由让人既敬又爱!李定强 翻拍

  “灶神”见证饮食变迁

  今天腊月二十三,是旧俗中的“送灶日”,不仅年轻人知道“送灶”典故的寥寥无几,就连中年人能说出“送灶”子丑寅卯的也不多,因此采访颇费一番周折。

  家住南京城南的“老南京”张铸成老先生说,如果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那么送灶就可以看作进入春节了。送灶,又称祭灶,看起来是旧俗,但也内含了不少传统文化和人民的智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件大事,过去人家砌的大多是“双眼大灶”,以拟人的说法是“鼻是烟囱耳是铛”,所以创造出了“灶神”。

  旧时送灶的时间有“君三民四船家五,乌龟王八二七八”的说法,张老还记得幼时在家乡是腊月二十四送灶,进城便“入乡随俗”,改成了腊月二十三。

 

 

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徐景璋)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130/000cf1bdcc97090a1d660a.jpg    友源/搜集整理" />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59c23ad11d5df8699b50278d.jpg    友源/搜集整理" TITLE="送灶之日话送灶     友源/搜集整理" />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d90f243430e8426a5bb5f58d.jpg    友源/搜集整理" TITLE="送灶之日话送灶     友源/搜集整理" />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17695d0f2788967b6059f38c.jpg    友源/搜集整理" TITLE="送灶之日话送灶     友源/搜集整理" />
 3.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4.[off year]∶指果树结果少,竹木生长慢的年份[1]

  详细解释

  1.短促的寿命。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唐 张柬之 《处士张景之墓志》:“共惜小年,同归大夜。”

  清 吴伟业 《哭亡女》诗:“儿女关馀刼,干戈逼小年。”

  2.少年;幼年。

  《北史·卢询祖传》:“ 邢邵 常戏曰:‘卿小年才学富盛,戴角者无上齿,恐卿不寿。’”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宫边老人为余泣,小年选进因曾入。”

  《朱子语类》卷一二七:“ 孝宗 小年极钝。”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八出:“记得小年骑竹马。”

  3.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宋 唐庚 《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清 查慎行 《虞山钱劬谷属题采药图》诗:“小年长日正迟迟,算是樵柯欲烂时。”

  4.指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宋 文天祥 《二十四日》诗:“春节(指立春)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清 曹寅 《二十八日偕朴仙看梅清凉山同赋长句》:“似与繁英送小年,转怜炙背当晴昊。”

  老舍 《正红旗下》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参见“ 小年夜 ”。

  5.指旧历十二月月小的年份。

  6.指竹笋、鱼鲜或某种水果等产量较低的年头。[1]

编辑本段节日来源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4075890a2db8a12694ca6b14.jpg    友源/搜集整理" />

过小年祭灶的食品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ac754782e58fd3e10cf4d2d8.jpg    友源/搜集整理" />

“小年”祭灶

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

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春节民俗,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指夏历十二月廿三(北方)或廿四日(江浙沪

一带为腊月廿四日)。例:腊月二十四是南方人祭灶“过小年”的日子。

  2.少年;幼年。《北史·卢询祖传》:“邢邵常戏曰:‘卿小年才学富盛,戴角者无上齿,恐卿不寿。’” 唐代元稹连昌宫词》:“宫边老人为余泣,小年选进因曾入。”《朱子语类》卷一二七:“ 孝宗小年极钝。” 宋人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八出:“记得小年骑竹马。”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缀文

  3.短促的寿命。例:《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唐朝张柬之《处士张景之墓志》:“共惜小年,同归大夜。” 清代吴伟业《哭亡女》诗:“儿女关馀刼,干戈逼小年。”

  4.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宋唐庚《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清查慎行《虞山钱劬谷属题采药图》诗:“小年长日正迟迟,算是樵柯欲烂时。”

  5.指水果农产品因生长规律造成减产的年头。例:小年增加了农民的困难。 相关词条:大年大小年

  6.指旧历十二月月小的年份。 祭灶节小年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

,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

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

 

 

 

送灶之日话送灶 <wbr> <wbr> <wbr> <wbr> <wbr>友源/搜集整理

还有正月初二拜年,正月初七双吉日,正月十五元宵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