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跑起来的网约车禁不住政策急刹车

(2016-10-11 09:39:53)
标签:

杂谈

不久前,当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缺乏“身份”却野蛮生长多年的网约车贴上“合法”标牌、摘去“黑车”帽子时,不少人为符合互联网共享经济思维的管理新政点赞。到如今,京上广深等地征求意见的网约车实施细则,被认为是改革倒退,让对网约车充满乐观希望的人们如坠冰窟,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北上广深对网约车的态度大体一致:一是管人,对司机资格提出要求;二是管车,对车辆标准规定详细。比如,北京和上海要求本地户籍,广州和深圳要求持有居住证。对车辆的要求更高,除了有本地牌照外,还要安装GPS,排量和轴距也设了最低标准,更遑论复杂的申请程序。如果说,交通运输部的管理办法一下子把网约车的门槛降到最低,那么这几个地方的细则将撤掉的门槛重新垒起后还意犹未尽,又拿“地方实际情况”做文章,门槛竟然高到“手可摘星辰”的地步。


一旦实施,损谁利谁,一目了然。对莫名其妙成为“高品质出行人群”的乘客来说,选择比以前少了,花费比以前多了,舒适和安全远不如“割肉”留下的印象更深。对网约车司机来说,只要出行需求没变化,他们就会有生意,就算不具备网约车资格,依旧可以转型开“黑车”。也因此,有学者批评地方版网约车实施细则简直是“逼良为娼”。可是,“网约车”三个字合法了,现有的司机和车辆却不得不大面积退出市场,给网约车公司带来的损失堪称“伤筋动骨”,被逼到市场悬崖边上的滴滴用四个词语回应——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车费翻倍、杀死分享经济。甚至称,数百万司机成为“社会闲散人员”,或将造成“群体性危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习惯了条块化管理的政府部门而言,就可以按照现在的管理办法约束“点面辐射式”发展的网约车。“没事偷着乐”的出租车,只要能忍受“低端”的“歧视”,就能和以前一样继续挣钱,急需改革的对象成了最后的赢家。


尽管四地网约车细则考虑到更多的问题,就像密集劳动型网约车和诸多“城市病”,尤其是交通拥堵、环境保护、人身安全的关系,与人们的心理预期相比,草案虽新,思维仍旧,批评之声远超支持力量。作为首个让网约车合法的国家,中央政府在跨出一大步之后,被地方政府用这样的细则软抵制,把好不容易迈出去的腿硬拖回来。抛开就业歧视、行政许可等法律问题,中央地方、管理部门、网约车、出租车以及乘客之间的多重利益博弈,清晰可见。对弈的多方,诉诸不同的力量,有的是权力,有的是资本,有的是舆论,有的是技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利益博弈各方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最终不得不互相妥协,根据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若能最终达成共识,这样的博弈“乱象”,应当更多些。


乐观一些,交通运输部在推出受欢迎的管理办法之前,曾用1.0版本试探民意,也遭遇劈头盖脸的批评,迅即顺应舆论要求,出台了具有互联网时代精神的方案,除了给地方政府留下的口子。跑起来的网约车禁不住政策急刹车,地方政府肯定预判到网约车细则会遭遇舆论强烈反弹,可只要在2.0版本中做出实质让步,把网约车门槛降低一些,反对声就会减少,也容易获得民意支持。在1.0和2.0之间的窗口期,如何让合力趋于好的一面,形成多赢而非零和的结果,更多是在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水平及能力。幸好,透明的多方利益博弈,没有一方能彻底掩盖自己的小心思,这或许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