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群体心理,能治好闯红灯
(2013-04-10 09:17:39)
标签:
闯红灯
中国式过马路
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4月9日起,北京将严罚“中国式过马路”带头人,“带头”闯灯的行人将面临罚款,对于态度蛮横、拒不服从纠正,有妨碍民警执行公务甚至是袭警行为的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严肃处理。按此前法规,行人闯红灯将处10元罚款。(新京报4月9日)
如今,“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了普遍的“城市病”,北京、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治理。
毋庸置疑,行人集体闯红灯有很多客观原因:汽车社会到来后行人走路需求被忽视了;城市里属于个人的交通空间越来越逼仄;交通设施设计不合理,比如信号灯时间短行人过不去马路;人流攒动的闯红灯大军容易“法不责众”。
但在按部就班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时,也别忘了对闯红灯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因为从众心理是行人违章的直接原因。
首先,城市里行走的空间越来越少,严重激化了公众“中国式过马路”的从众心理。在拥挤的街头,行人心理容易受到多数人影响,倾向于和他人保持一致。谁都知道闯红灯不对,但依然会不自觉地加入,以寻求抱团带来的安全感。
其次,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需要提前“测量”公众群体心理。比如公众过马路时等待的极限时间,日本学者Asaba和Saito研究表明,行人过街21秒至28秒时产生不耐烦感,40秒至50秒会达到峰值,必然会闯红灯。
北京此次严厉处罚闯红灯的“带头大哥”,可杜绝自控能力不强的行人闯红灯,并且堵住行人从众跟风的群体心理,只要坚持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其实,除了罚款10元的惩处手段,还有其他办法可以管住“带头大哥”,比如让其义务指挥交通半小时,比如“重奖红灯止步第一人”。
但千万别忘了,道路之建设、红绿灯设置、有无安全岛等问题也必须与公众出行的群体心理相适应,否则再严厉的治理也会功亏一篑。一直以来,“中国式过马路”让违法者和执法者在不当回事与矫枉过正中此消彼长,现在是时候用科学的态度来观察研究乃至干预闯红灯行人的群体心理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