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从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详细标准:怎么吃、怎么穿、怎么玩、怎么睡、怎么说、怎么听、怎么学等。责任部门希望它能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10月16日《京华时报》)
简直事无巨细到繁琐的《指南》,就是一个关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指导菜谱”。教育部还特别提醒:仅供参考,不能照搬。《指南》只是参照,不能用它当评价幼儿的标尺,更不能简单地用作幼儿活动目标和内容。
《指南》是很严谨的技术标准,教育部官员解读时说,他们为此参与联合国儿基会的项目,学习借鉴了英、美、法等13个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措施,并用两年时间进行检验后设定的标准是否恰当,并且向师范院校和社会公众公开征集意见。教育部很用心,你仔细看看全部条款,就会发现它直指幼儿教育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园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既然如此,试试何妨?况且,现在的幼儿教育标准,幼儿园也都是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标准,而《指南》的面世可以缓解幼儿教育的困境。此前,卫生部制定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一面世就被误解,可现在它们在石家庄、唐山推行,帮助当地建立了“老年人跌倒社会综合干预项目”,经过各种设施的改造,有效降低了老年人在家和社区跌倒危害的发生。公众要对《指南》有些耐心,看看实行起来能否起好的作用。
如何真正贯彻《指南》的意图,教育部不能制定一个标准,别的就不管了。教育幼儿,应该有《指南》,但这是第一步,教育部还应为其创造一个不受阻碍的制度环境。别忘了,《指南》没有强制性,如没有其它配套政策,还是挡不住“超前教育”的热潮。
燕赵晚报
新晨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