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慈善总会向公众公开自己的慈善账本,为了表达诚意,不少细节都做得很充分——比如用玻璃夹着201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象征透明,比如其管理费提取比例远远低于规定标准等等。甚至还公开会长副会长等人的年薪,据年报称,会长范宝俊的年薪酬仅为4.8万元,还有十几位兼职的副会长和理事,不领工资。(新京报10月12日)
新闻来源:http://news.bjnews.com.cn/2011/1012/134695.shtml
在郭美美让慈善成为过街老鼠的时候,中华慈善总会高调公开2010年的年度审计报告,有点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意味。甚至面对公众的猛烈质疑,比如是否借慈善卖药,是否用善款进行风险投资等,也敢于直接回应,没有顾左右而言他。还有“玻璃口袋”的象征意义,说明中华慈善总会敢于用透明来满足公众的期待,就像这次公开账本和会长副会长等人的年薪。
中华慈善总会此次所表现出来的理念,向公众期待的方向走了很大一步。这种观念的进步对于挽回慈善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不无裨益。但在此次发布会上,还是有两件事让公众感到错愕:一是会长的年薪仅仅4.8万元;二是中华慈善总会将重建网站,预算费用“大概2000万”。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年薪太低,作为一个专业管理者,其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重建网站,其花费又有点过多。
这种“年薪少”与“花费多”的强烈对比,自然又会引起公众的强烈质疑。尽管中华慈善总会重建网站的目的就是为了透明慈善——“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称,今后捐赠人向慈善总会捐的每一元钱,都可清楚查询是否到账,并开具捐赠发票。”中华慈善总会不但公布年度审计报告,还公开会长等人的年薪,甚至连将来重建网站花多少钱都报告给大家,为什么反而惹来一身骚?
其实,像这样的慈善透明确实是公众追求的目标,因为“透明”可以防止上海的红十字会“万元餐”,可以防止昆明红十字会那样连买内裤都报销,可以防止管理部门任意截留善款等。但慈善光靠透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透明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善款花在哪儿了。在这之前,应该解决的是善款要怎么花——就像2000万元建网站,无论这钱是不是来自捐赠,它都超出了公众认为的合理的界限。
除了定向捐赠的款物,公众只知道善款花在哪儿了,而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花的,这反映出我国慈善制度的缺失,说明以官方为主导的主流慈善听取和吸纳公众意见的渠道并不畅通。尽管在专业做慈善方面,公众远不如专业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有经验,但至少可以提供身边有谁急需救助的信息以供参考,而且吸纳公众参与还有助于激发大家参与慈善的热情。
此次中华慈善总会公开账目的透明行为,必将挽回不少人对于慈善的信心。但在让公众知道善款“花在哪儿”之后,还需要让公众参与并监督“怎么花”,因为很难,所以更需要公众和慈善组织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