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菲敢于各执一词是欺负公众不懂

(2011-09-13 16:23:33)
标签:

中国

国家海洋局

康菲公司

中海油

公众

杂谈

分类: 说三道四

    9月12日,中海油称已经对康菲中国的泄压方案和封堵方案进行了批复。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康菲再度披露了溢油的初步原因,但对于国家海洋局已经做出的认定似乎并没有认可的意味,仍“各执一词”。(9.13新京报)

    康菲公司自从溢油事故发生之后,一直不受国人待见,尤其是数次撒谎之后,引起公众乃至舆论的怒气,成为“全民公敌”。此后,只要康菲公司有些许的风吹草动,就会引来极大的关注。这不,康菲再度披露溢油的初步原因,却和国家海洋局认定的并不完全一样,双方在“各执一词”。

    康菲和国家海洋局给出的原因到底信谁的,这似乎成了摆在公众面前的一个问题,因为溢油原因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认定。这也是为什么康菲敢于跟国家海洋局各执一词,就是因为看到了公众对此不懂,就算你懂也没数据没真相。如此一来,公众就陷于一个两难境地,你知道康菲做得并不好,但你想批判它却很难下口。

    这并不是康菲第一次用这种手段来为自己遮掩了。溢油之初,就有舆论直截了当地问了很多问题,比如康菲公司是不是溢油了、溢出多少、什么时候能堵住、造成了多大的污染、污染的环境能恢复吗、怎么处罚康菲公司……都被康菲用越来越专业的名词轻描淡写地给化解了——看似在积极回应公众质疑,其实是在用专业术语设立一面墙。也正是如此,真相一直被追问,却一直不清不楚。

    除了用这个招数对付公众,康菲还携技术自重,以此对抗中海油、国家海洋局和进行调查的七部委。如此一来,由于技术方面的分歧,康菲就能扯皮了。但是,这并不能妨碍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追责,可以姑且先抛开原因,按照康菲溢油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追责。溢油只要有后果,就必须赔偿,之后再追究溢油原因。这样才能打击骄横跋扈的康菲,让它肯和监管部门以及公众进行有成效的对话。

    公众的言论和舆论的矛头对康菲公司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但康菲却通过有意无意的专业名词,或者说技术壁垒,就能将其化为无形。一旦社会的压力无法传达给破坏社会环境的公司或者责任部门,会直接导致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失效。比如康菲和中海油等的表现,因为缺乏监督渠道很可能被公众认为是在演双簧。只要保证社会压力能够正常传达,才能保证康菲会用公众听得懂的话来回应质疑。

    康菲一出来,公众就静不下心来,就是由于不懂康菲说什么的焦虑。责任部门在认定溢油原因和追究责任的时候,应该合理引进和利用公众、舆论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各方面围堵康菲,让康菲说出真话实话之后,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如果不明不白下去,责任部门的公信力也会随着康菲糊里糊涂地丢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