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三字经》的糟粕和精华是舍本逐末
(2010-12-30 15:38:34)
标签:
山东省教育厅三字经弟子规神童典籍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山东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据《山东商报》29日报道)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不能不加选择地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因为其中有“糟粕”,学生们应该“取其精华”。这则通知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它本身就隐藏着一个致命的悖论——通知的作用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如果学生在学校外的任何地方(比如家中、书店等)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的话,那是不是就算接触“糟粕”了?如果不是,那“糟粕”何来?如果是,那“通知”何用?
另外一个引起争议的原因则是,教育责任部门对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诵读内容提前进行内容判断是否合适。首先,带有不符合现代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传统典籍多如牛毛,教育责任部门有没有能力全部区分呢?其次,教育责任部门内容判断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能不能经得起公众和时间的评判,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所谓“精华”和“糟粕”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诚然,在当前语境下,作为一省的教育主管部门,有职责对入选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教材进行筛选。但这种筛选并不是用“通知”或者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干涉中小学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是着眼于设立一个公众能普遍接受的传统文化典籍进入中小学阅读范围的准入制度。如果只是硬性将传统文化典籍肢解成“精华”与“糟粕”两部分,只能说是责任部门舍本逐末。
推动“经典诵读活动”和区分其中的“精华”“糟粕”,教育责任部门的种种作为并不符合日常的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合逻辑将二者的工具性表现出来。即“经典诵读活动”和区分“精华”“糟粕”被当成了工具,除了所谓的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之外,很可能夹带了责任部门追求诸如政绩等不便言说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如何学习《三字经》等传统典籍应当成为一个命题,并且各有论说,但绝不是像山东省教育厅的“通知”这样把《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简单地划分。《三字经》等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解读,是阉割不符合现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文本内容,还是培养学生用现代公民意识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营养,如何选择,考验的不仅仅是教育责任部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