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矿工生还 获救的只是数字

(2010-11-22 19:03:42)
标签:

公众

个人信息

矿难

数字

杂谈

分类: 说三道四

  112213时许,四川威远煤矿29名矿工被困26小时后全部获救。据悉该煤矿事发时正停产整改,事故原因可能是矿工进入矿井排危时附近一个废弃矿井积水渗漏,导致人员受困。(中新网)

  威远煤矿被困的29名矿工全部生还,不可谓不是好消息,不过好消息的背后却有一种不好的隐喻,那就是被困的只是29这个数字,生还的还是29这个数字。尽管每一个数字背后对应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在公众关注矿难的同时,他们的一切却被有意无意地隐藏在数字背后。作为关注矿难以及被困矿工的一员,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被隔了一层纸,而且很难捅破。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级别的领导和责任部门,开始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向公众表达政府和主政者个人对灾难事故的重视。虽然他们本应该为自己辖区内的安全事故负责,而全力以赴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更应该是他们的义务。

  领导和责任部门的连篇累牍和被困矿工的凭空“消失”,可以想象是怎样吊诡的一种情景。而这种吊诡,反而留给了公众更大的想象空间,那就是为什么责任部门不敢公布被困矿工的个人信息,是不是背后有什么猫腻?是不是想掩盖什么?长此以往,越来越大的相象空间让公众对责任部门乃至地方政府会产生失望的情绪,直接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公众期待被困矿工的个人信息,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是因为被困矿工的个人信息是事后追责的起点。和矿工个人信息联系起来的是为什么会产生矿难、事故责任的承担这是谁,乃至抢救这些被困矿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损耗由谁来买单。如果公众连哪些矿工被困,哪些矿工获救都不能知道的话,其后的追责也必然很难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成为不透明的“真相”。

  矿工获救了,值得庆幸。矿工成了数字,让人悲哀。诸如矿难、火灾等安全事故屡发一个原因在于,公众很难介入进去进行监督。要想改变这一切,其实很简单,开放真相的源头,让每一个数字对应上一个人,一个生活者死的人,然后让公众知道幸存者和遇难者的名字,这也是对他们和社会公众最好的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英谈行记
后一篇:调戏的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