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利用手机平台展开的“民评官”第一批试点近日已经结束,试点情况喜忧参半。评议的最终结果并没有对外公布,只是报给了县上少数几位领导参阅。此项工程负责人称,试点并不会停下,还会相应扩大。(重庆日报7月7日)
利用手机平台展开“民评官”试点,重庆忠县的做法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在对官员的监督方面引进了公众的力量,而此项政策一旦真的从试点推广普及开来,其背后隐藏的实质则是公众对于官员以及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的可能性,尽管微乎其微。
但是采取“民评官”这种形式的监督之时,还有很多问题要提前做出回答,比如,哪些民来评,评哪些官,采用什么标准来评,评完之后如何保证民和官的利益不因此受到损害,政府部门是否会采纳评议结果,评议结果是否会面向社会公开,结果会不会因为某些官员掌握着评价平台而可能遭到篡改等等。
“民评官”,民众投票了,谁来对这些投票负责,又是如何负责的?现在忠县只是将“民评官”结果报告给少数领导参阅,尽管是出于试点的谨慎,但却暴露出一个隐忧,那就是权力有没有可能干涉最终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如果要想让“民评官”试点之后实行下去,
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手机平台的公正性需要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在技术层面,比如采用手机平台等形式,想要实行“民评官”其实很简单了。但恰恰是技术的成熟,也容易导致“民评官”结果的被暗箱操作。更主要的是,一旦有结果可能被操纵嫌疑,整个“民评官”制度则丧失了其存在的理由,最后损失的是民、官、政府三方的利益。
唯一的办法是制度公开,过程透明,让民众自己对自己的投票负责。首先保护好“民”,因为必须保证民众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公正地投票。其次还要让民众能够看到自己一票从头至尾所发挥的效力,而不是民众投票,官员计票。设立一个“民评官”的平台很容易,但是建立一个监督政府的有效制度,难。而如何破局,则看执政者的智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