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梨乡礼仪培训纪实》的帖子,讲述了河北邯郸魏县有关部门从全县选拔160名女教师做礼仪小姐、导游一事,并引来网友热议。现在,该县举办的第十届梨花节正式开幕,经过培训的女教师已经正式上岗。(河北青年报4月8日报道)
女教师应不应该去梨花节做礼仪小姐和导游?网络上引起再大的争议也抵挡不住现实语境,现在她们已经上岗了。如此一来,个体素质高也好,服务领导和外地游客也好,十年大庆用工荒也好,不耽误教学进程也好,这一切原因都不重要了。
我们质疑魏县“梨花小姐”,是因为她们的女教师身份。如果抛开这个身份,当地不是选择女教师,而是为社会闲散劳动力设定这些岗位,此事还会引起争论吗?其实,公众是就当地的“梨花小姐”选拔标准进行讨论的。
在这些女教师“梨花小姐”上岗之后,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选拔她们的目的是什么。当地某景区接待站一位负责人说,她们要为“各地各部门重要领导引领、介绍的服务工作”,还“针对大型团体游客以及普通的个人游客”。
魏县当地的梨花节,走的是旅游经济路线图,无可厚非。这些高素质的“梨花小姐”所需要做的无非是让领导满意、游客满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如此看来,“梨花小姐”和梨花节其实只是当地主政者图谋发展经济的手段而已。
开梨花节以促进经济发展至少符合低碳经济,但是为了追求经济而让女教师充当“梨花小姐”就有点不择手段了,即使她们自愿的,政府也不应就坡下驴。一切为了经济,本质也就是主政者的GDP政绩观,就算没“梨花小姐”还会有桃花小姐、杏花小姐。
除了魏县女教师充当梨花小姐,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这种节、那种节开个不停,抛开假面,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却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其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当旅游、低碳、环保等等一切都能打包为了经济的时候,是不是值得某些主政者反思呢?
女教师身份的“梨花小姐”现身,不在于梨花节开成什么样,甚至不在于是否为了经济发展,而在于主政一方的地方政府领导人所固有的一切为了经济的心态。此种心态不绝,此种事情会以各种形式继续在全国各地冒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