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等级的背后是什么?
(2009-12-02 14:38:19)
标签:
五个等级集体福利社会资源身份歧视包头九原区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一村庄规定,把全体村民划分为一到五个等级,在分配土地补偿款和集体福利的时候,按照所划分的等级予以分配。一等村民能够世世代代享受一等待遇。这种身份歧视引发了村民的强烈不满。(中国之声《新闻纵横》12月2日报道)
如果某人和你说,在一个村子里,村民被划分成五个等级,高级和低级不通婚,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你很可能以为这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或者我国的封建社会,但你错了,这里是二十一世纪的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某村庄。在村子里,无论是土地款和集体福利,全部按照等级分配,一等村民一等待遇,其余的依次类推,甚至择偶都要先看双方所处的等级。
这并不是个案,很早之前在广东就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本来当地村民相安无事,当城市占用集体土地的时候,广东一些地方的村委会就制定政策,规定后来的移民只能拿到很少的比例,而大部分都分给所谓的原住民。现在包头市九原区某村庄村民分等级只不过是将这种因为利益划分而导致的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具体化了而已。
当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会发现,尽管法律宣称人人平等,但现实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在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手划分人的等级。尽管有时候形式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我们还能抓住它们的尾巴:比如银行等设立的VIP,比如行业里的国营民营,比如城市里的本地户外来户,比如在编的聘用的……
区分一个人有各种形式,为什么当下喜欢用身份来标注呢?因为现实生活中,身份不是简单的身份,在身份背后都附带着数不清的资源和利益。掌握社会资源多的身份就算高的,掌握社会资源少的身份就算低,而这种区别带给谁最大的利益呢?身份高的人和帮其划分身份的人,他们是绑在一起的。
溯其根源则是封建余孽作怪。新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制度,但是由于很多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远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正是因为这,在社会生活中用各种形式划分人们的生存等级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随后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在依据身份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已经划定的身份等级。
回到包头市九原区这个村庄,我们不得不佩服按照迁入年限划分等级进行分配政策制定者的勇气,因为他把别人敢做不敢说的事情拿到台面上来了。划分等级的政策歧视村民也好,政策有违法律也好,既然出来了,就有可能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纠正。而社会上翘着封建思想尾巴的观念呢,何时何地何人能够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