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水平排行的GDP魅影
(2009-08-17 15:35:05)
标签:
经济环保生态足迹gdp生态文明北京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首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出炉了。甫一看标题,以为是生态环境的排名,再一看排名榜单,以为是GDP(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结果二者都不是。其实是结合了GDP和生态环境,即如何用最少的生态环境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也就是生态文明水平。
曾几何时,源于政绩,地方官有追求GDP的天然冲动。于是乎,各地拆了建,建了修,修了拆,地方官随着GDP的增长而升迁,屁股后面留下的却是“生态环境账”,无人留意也无暇关心。专家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但是研究结果却叫民众看得一头雾水。
研究采用的公式简单易懂(EEI=GDP/地区生态足迹),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分母的GDP,二是作为分子的地区生态足迹。我们以北京为例子,比如这一次北京的排名,分母是全国第二,分子是全国第十,故而反超GDP第一的上海成为生态文明排行的第一。
公式本身没有问题,但仅仅从这两方面就判定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的生态效率高,山西、河北等地生态文明水平偏低却有失偏颇。
这次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资源输入型城市,它们需要各地的资源,比如河北的水、山西的煤以及山东、吉林的农副产品、能源等等,这些都是外来“输血”,到了这些大城市的基本上都是成品,这样对本地的生态环境自然影响就小了,生态足迹自然也就小了。
但是,这些产品还在资源输出型城市的时候,比如采水、挖煤,消耗的都是当地的资源,依靠现在的技术,很难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就无形中加重了当地的生态足迹。而这些生态足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输出资源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开采挖掘造成的。这一部分生态足迹,本应该算到输入的城市中,但公式简单地将它们算在资源输出型城市了。这就造成,资源输入型城市GDP高,生态足迹小,资源输出型城市GDP有高有低,但是生态足迹除了自己消耗的以外,还要为大城市承担一部分。
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模式,也有相当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做生态文明排行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各地割裂开来,因为经济社会本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忽略了各地为这些资源消耗大省作出的贡献,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变相的GDP崇拜,尽管你觉得自己单位资源创造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大,但是你在另外一个地方造成的破坏却有可能形成蝴蝶效应,以至于有朝一日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的关系,转变发展模式,无论这次生态文明排名高低或者其他排名,都不过是GDP“魅影”的重现,简单或者复杂的数字游戏,真的不值得哪个省市区为其荣耀。
(原新闻网址)
http://news.163.com/09/0817/03/5GSTNFGO0001124J.html 中国首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