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咏柳》晶晶唐诗异乡 |
分类: 育儿体验 |
从唐诗中感受“乡愁”
和小晶一起看她的宝宝大书,某页推荐的唐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晶晶和我一起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念完了,小家伙皱着眉头抬头看着我“妈妈,就像你一样,不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多可怜啊!我和爸爸多幸福啊,我和爸爸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你别伤心,我给你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啊,让他们来看你,啊!”
从《首孝悌……》中接受教育
这一天,晶晶和奶奶好好在沙发上面玩,不知道小家伙哪根拧脾气又发了,开始对奶奶大声嚷嚷,大发脾气。事后,我叫她到身边,告诉她孝顺父母、孝顺老人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要深怀一颗感恩的心,记住奶奶疼爱她的事情。小家伙叹了口气,“可是,可是,我的感恩的心没有了啊!那颗感恩的心被红太郎吃掉了啊!”
我看这不行,换条路,“晶晶,你背的三字经怎么说的,首孝悌,就是说孝顺父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学会的事情啊。”
晶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自从幼儿园开始教《三字经》,小人儿表现了巨大的兴趣,已经独立背到了“日月星……”那里,背完这一段,她转身对奶奶说“奶奶对不起,我不该乱发脾气,我向你道歉!”
由自然景观的联想--《春日喜雨》
周日预报有雨,小家伙和奶奶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渐渐阴沉起来的天气,翻着她的小开本的《唐诗》就念起来了:
“好雨知时节,
之后,她扭头看着我,“妈妈,下了雨,小草就发芽了,春天就来了呢……”
这是发生在晶晶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如今,晶晶已经非常熟练把她熟知的唐诗引入到她的日常词汇中了。而说实话,我们并没有特意去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一直感觉古人的语言过于精辟,怕孩子难以理解,死记硬背又难以有教育的效果。所以,自她出生开始,给她诵读的一直是儿歌、童谣,这些形象生动的词句让宝贝易懂、好学,而且明白了很多自然现象,日常常识。
晶晶快两岁时,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是《咏柳》,那时,春天刚来,柳树开始抽芽,身姿婆娑,远望如烟,奶奶带晶晶下楼玩,看着柳树,老人就念了这首《咏柳》,看着实物,孩子也就一下子记住了诗中的词句。晚上,我带着晶晶玩,晶晶把她的小唐诗书翻到《咏柳》,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念”给我听,其实,我知道,她是记住了这些句子,而不是真的认识了这些字。可是,我也发现了孩子对与唐诗表现出的巨大兴趣。
于是,我们开始在生活中教她背诵一些唐诗,多是和当时情景相关的东西,例如,看着姥姥送的黄鹤楼的浮雕盘子,我们教会了她黄鹤楼,而她自己不仅仅记住了“黄鹤一去不复返”这首,也举一反三的记住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另外一首。
我在想家时,念起了“独在异乡为异客”,以己为例,讲给小家伙听,小晶也就似乎立刻体会到了这种深深的乡愁,说着说着,甚至用袖子抹去了眼角的一颗眼泪。再比如《悯农》,是在摘草莓的采摘活动中教的……而这些源于生活的诗句也就印象深刻的记在了孩子如同白纸一般的记忆中。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其差异性,而小晶只是其中的一个平凡的孩子。但是,我也相信,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份灵性,一份常常让我们这些成人震惊的灵性,而做父母的任务,就是挖掘和培养这份灵性,相信孩子的潜力,让这份与生俱来、由天而赐的灵慧发展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