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磷循环及磷污染治理
(2019-06-20 08:09:16)
目前长江水域水质第一超标项目是磷,三磷治理成为长江水质修复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磷,应该有科学的认识,不能简单看成“磷污染”。
磷,化学元素,其原子序数15,有白磷、红磷、黑磷三种同素异构体。磷在生物圈内的分布很广泛,其地壳含量丰富度列前10位,在海水中浓度属第2类。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也是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稍次于钙排列为第六位。约占人体重的1%。成人体内约含有600-900g的磷,体内磷的85.7%集中于骨和牙,其余散在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及体液中,其中一半存在于肌肉组织。它不但构成人体成分,且参与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是机体很重要的一种元素,它是细胞遗传信息携带者DNA的构成元素,在能量贮存、利用和转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成分。
磷塑造,并且制约着生态系统,尤其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力,磷是大多数动物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可以说,没有磷就没有生命,也就不会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磷除小部分来自干湿沉降外,大多数来自土壤母质。磷与土壤矿物质紧密结合,除了随土壤侵蚀通过地表迳流流失损失外,土壤中磷的淋失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磷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中进行,其过程为植物吸收土壤有效态磷,动植物残体磷返回土壤再循环。湖泊、河流的富营养化与地球磷素循环的失衡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陆地磷元素逐渐减少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未来磷还可能面临短缺的风险,所以,地球磷的循环愈加受人类的关注。
磷和氮本身都是地球基本元素,也是人及地球生物需要的基本元素,无所谓好坏之分,但两者在静态水体中富集就可能引起富营养化,造成“水华”发生,不仅使其他生物难以生存,也会使水体变色发臭,使水体生态功能急剧下降。
与氮循环比较,磷循环更具有方向性,磷容易从土壤、化肥、生物遗物流失到水中沉积或者溶解,而只有通过鱼类捕捞或者鸟类叼食鱼类而带出水体,容易进,但不容易出,靠水草吸收再收割,工作量太大,显然不适合大面积的水域,所以,解决大水域磷污染最好的办法不让其进入水体,主要在陆上节流。所以,湖库磷污染的治理不仅难,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