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的奥秘(7)----长江与黄河历史洪旱灾害比较

(2014-05-07 20:39:42)
标签:

长江

黄河

洪水频率

对比

分类: 长江的保护与管理

     我国是洪水和干旱频繁的国家,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大禹时期,就开始了与洪水作斗争, 在我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始终伴随着与洪水和干旱作斗争的历史。洪水和干旱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而洪灾和旱灾的发生则主要与人类活动相关联,前者为致灾因子,后者为承载体。在古代,有洪水,不一定有洪灾。但在近代,由于人类占居了原有过水通道或者蓄洪湖泊,有洪水,一般有洪灾。要预测洪水或洪灾的发生规律,对历史洪水和洪灾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析洪水出现的频率可以探讨洪水发生的规律,通过对洪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研究可以了解洪水对人或人对洪水的影响。尽管历史记录并不完整和系统,但仍然可以发现一些规律。通过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上人与洪灾的关系,而且对于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大有好处。

1.长江的历史洪灾记录为什么比黄河短

   长江流域古人类出现的历史早,也上游有巴蜀文化,中游有荆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但唐朝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仍然是黄河文化为主。在隋代以前,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人口尚少,大洪水来临时虽有部分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受到洪水泛滥,但总的社会经济损失有限,历史文献记录少。唐代以后人口渐多,生产活动也随之频繁,土地开发利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因此水灾日趋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185年汉初至1911年清末,长江中下游发生较大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且有逐渐频繁的趋势。唐代平均约18年一次,宋、元时期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年代平均4年一次,到民国年间,几乎年年遭灾。汉江中下游干堤则达到三年两溃的程度,有些滨湖地区甚至"十年九不收"。这到不是越近代,洪水频率越高,而是由于人口多,耕地多,洪灾损失就大,历史文献记载就越多。 

2.历史洪水和干旱记录

    在历史文献记录上,有关黄河流域的记录比长江流域多得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文明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人类在该地区活动更频繁,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二是在人类出现后,黄河有6次较大的改道或迁移,入海口也有3次变迁,洪水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激烈,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长江河道相对稳定的多,没有大的改道或变迁,对人类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根据文献统计,到1949年为止,黄河溢决总次数1575次,其中漫溢422次,决堤1153次,而长江漫溢202次(其中汉江满溢35次),虽然上述数值肯定有遗漏,但至少可以反映洪水对人类的影响程度。

     根据中国水文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前-1840年),记述长江流域洪水次数为22次。在地区分布上,长江上游3次(占13.6%),中下游地区19次(占72.7%),其中江南大潮(沿海风暴潮)3次,太湖1次,汉江4次,沅江2次。在时间分布上,公元以前仅有2次记录,记录少并不说明洪水次数少,但可间接说明洪水对人的影响小或洪灾较少。记录的干旱次数9次,公元前仅一次。记录黄河流域洪水9次,其中公元前有3次。记录干旱6次。从两流域洪水和干旱遭遇来看,两流域同时干旱5次,而同时洪水仅1次(黄河与汉江)。说明两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机率较小,而同时干旱的机率较大。   

3.长江流域历史干湿周期变化             

    干旱和洪水的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根据中国科学院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近1000年来长江流域历史干湿气候和旱涝变化,可以大致看出洪水和干旱的周期,如图1所示,其中最后数据是推算的。不论旱灾还是洪水,都有一定的周期,其中干旱与洪涝周期比较接近,在120年-220年之间,其中洪水变化的幅度比干旱大。根据气象科学院主编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长江流域发生比较严重干旱频率平均为5.55%, 中下游机率高于上游地区, 其中长江三角洲、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干旱频率高达9%以上,为全流域最高干旱频率区;其次是上游的嘉陵江地区,干旱频率为7%。流域洪涝灾害平均频率为7.97%,洪水灾害地区的分布大体上与干旱相同。在干流中下游和两湖地区有一东西向的洪涝灾害高频区,中心频率高达12%。

4. 近代以来长江与黄河洪水灾害比较

   根据1840年以来的洪灾统计,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79次,其中特大水灾8次,而黄河共发生洪灾50次,其中特大洪灾9次。详细统计见图2,A表示特大水灾,B表示大水灾,C表示一般水灾。显然长江流域近160年来水灾频率比黄河大。从时空分布来看,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发生在上游3次(1860年、1870年和1981年),发生在中下游5次(1849年、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显然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的机率大于上游。

     长江与黄河,长江上游与中下游洪水遭遇情况见表1所示。长江与黄河同时发生特大洪灾只有1次,即1935年。特大和大洪灾同时发生有2次,一次是1917年黄河特大洪灾与长江上游大洪水,另一次是1954年。

长江上中下游同时发生特大洪水次数为0,但同时发生特大和大洪灾有2次,分别在1860年和1870年,都是上游发生了特大洪水,而中下游同时发生大洪水,这是很自然的,上游的水必将流过中下游。 

              表1               洪灾遭遇             

同时发生洪灾等级

AA

AB

AC

BB

BC

CC

长江与黄河

1

2

3

3

6

3

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

0

2

4

2

6

1

 

5. 洪水及洪灾特点及对策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古代,洪水泛滥一直存在,但因人口稀少,生产水平很低,可耕土地甚多,尚不需要"与水争地",因而虽有洪水泛滥,但成灾甚少,一般危害不大。古代长江出三峡后,进入云梦泽,荆江淹没在古云梦泽的湖沼之中,没有明显的河床,汉江也流入云梦泽,长江和汉江势均力敌,那时该地区仍蛮夷之地,人口稀少,洪水有充足的蓄积地,有洪水,无洪灾。在战国时,黄河流域虽然人口比长江地区多,但当时,黄河两岸堤距达50里,洪水尚不至于被束缚得过分严重,河有河道。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日高,促使人们开发较多的土地,从而使洪水泛滥逐步造成较大的灾害,于是促使人们开始与洪水作斗争--兴修堤防。近代以来,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第三产业也大大发展,形成了一些对防止洪水泛滥要求更高的地区,于是部分地区开始兴修标准更高的防洪工程,从而也加剧了洪水的态势,抵消了部分工程作用。因此,人类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开发--出现或加重洪涝灾害--兴修防洪工程控制洪涝灾害--继续开发,对洪涝治理有更高要求--兴建更高标准防洪治涝工程的过程。从近1000年的洪涝统计来看,近100多年来,长江并不处在洪水高发期间,但一遇洪水就成洪灾,而且洪灾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不能单纯认为自然条件更坏了,而要考虑人类对自然的侵害是否更大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也越来越大,但洪水灾害的损失有增无减。美国在1980年防洪减灾总报告中指出:美国在此前60年间用于防洪救灾的投资达数百亿美元,但洪水灾害一直呈上升趋势…….表明防洪工程和减灾措施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并得出了实施减灾社会化的新策略。1993年密西西比河发生20世纪北美最大的洪水,密西西比河堤防溃堤1000多处,洪水淹没400万公顷土地和10万所房屋,直接经济损失120~180亿美元,给美国中西部的9个洲造成巨大的损失。洪水过后由联邦有关部门组织的31名专家对这次洪水及其损失进行调查,认为洪泛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适应洪水规律、提高洪水监测和预报水平、改进洪泛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是减灾的主要途径。1998年长江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数千人死亡,数百万人离开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洪灾之后,党和国家也提出了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特别强调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疏浚河湖等措施,这些都是调整防洪方略的重大步骤。 

6. 结论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一定周期规律的,而洪灾是洪水对人类的有害影响,人类活动越剧烈,对自然过水通道侵占的越多,洪灾损失也越大,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洪水对人的侵害,也要重视人对于河道、湖泊湿地及水环境的破坏。防洪工程措施虽然可以直接提高防洪能力,但防洪风险也会增加。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顺水之性,因势疏导”,防洪非工程措施是减灾十分有效的方法。温故而知新,从几千年的历史看,只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