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成长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2009-08-07 17:02: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杂谈
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成长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张齐华,男,19766月出生,小学特级教师,本科学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主任.数学王子之称。2005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四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市十佳青年教师、市十佳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人民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刊物对他的教学艺术作过专题报道。曾30余次应邀到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浙江等地上示范课和讲学,深受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张齐华,30岁的年龄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这是为什么呢?

去年4月份在全国一线名师四川行活动的时候。外表斯文而清瘦的他,笑容可掬,神采熠熠,一副眼镜,更显示出了他的干练和睿智。课刚开始,除了觉得这个老师语言利索、抑扬顿挫突出以外,其他的也没什么新鲜之处。可接下来的是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高潮不断,在一个环节的最后,人们总是想:该结束了吧,可是仍然有更好的东西在等待。精彩的还在后面,越听越激动,越听越感觉到 张老师的与众不同。他到底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

1.学习改变人生,发展成就未来!走近张齐华,追寻他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有着阅读的喜好。

阅读使人聪明。阅读能让人的眼界不断开阔,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层次的见地,相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师上出来会有不同的味道。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一定是个思想丰富的人。走进张齐华,我了解到:他的成功与他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一个数学教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局限于数学教育范畴,那么他的发展必然有限。只有广泛的涉猎、博采众长方能海阔天空。就这样,他开始超越数学和教育,尝试关注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真正开始了他的杂读时代,一开始,有人并不认同这一阅读方式,觉得有限的时间用来读这些书不得要领,会影响对数学教育的深度理解。但后来的实际表明,恰恰是作为数学教师的不守规矩的阅读,造就了他丰富的知识背景、开阔的认识视野和厚实的文化积淀。这些都在他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他别具一格的教学成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张齐华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学的独到见解,有对事业不懈地追求,有极其丰富的教学实践,是有思想的实践家。他的课堂之所以磅礴恢弘,令人回味无穷,源于他对教学的精益求精,那么,在他成长历程中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练经历呢?为了练就教学基本功,不知多少个夜晚,他独自一人躲在教室里,面对着空无一人的课桌椅,一遍遍地操练、模拟。然而,技能终究是外在的,要能在活的课堂中灵活驾驭、应对自如,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他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力求以内养外,用综合学养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另一方面,他想法找来许多名师、大家的教学实录和光盘认真观摩、钻研、学习。揣摩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其间的意味,并进而内化为一种自己的认识和策略。久而久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一次走进他的课堂时,新的变化已悄然发生。锤炼、清新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灵动和诗意。有时是恰如其分的引导,有时是睿智从容的评价,有时是真诚大方的激励,有时又是诗情盎然的倾诉……尤为可贵的是,教学中,教师刻意牵引的痕迹已渐渐淡出,自由对话、个性张扬、情境建构、互动生成已经成为他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九八年在南通小学数学年会上,他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以其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富于启发性且充满期待的教学语言,一举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而此时的他工作才满一个年头。难怪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课,质朴中内蕴思想深度、灵动中张显人格魅力。他能走到今天,这份执着和坚韧是至为重要的。

3.张齐华与时俱进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从而造就其卓越不凡的事业,追寻他成长的历程,我看到了一条条鲜明的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之路。 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工作格言,也是他十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规则,他说:课谁都能上好,但如何上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曾走过的路,让别人从你的探索中获得启迪,这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1998年,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在数学教学领域引起积极反响,而后执教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平均数》,《简单的统计》等课一次一次震撼着小学数学界。2002年,永不满足的他又开始了对于数学文化的关注、思考和实践。其间,从《走进圆的世界》中对于数学历史性及数学美的关注,到《美妙的轴对称图形》中对于自然、社会、民俗等众多文化领域的有机涉猎,再到《因数和倍数》中对于数学本身所蕴涵的魅力,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等文化力量的有效开掘,每一次探索,都见证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足音。反思促人成长。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如果每天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我的能力是很难有所长进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如果只能扮演操作工的角色,就算工作到退休我也不会真正弄明白孩子究竟应该怎样教育教育究竟所谓何物。听人说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他也不会出名,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的反思,他一定会有所提高。我真的相信这句话。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拿什么与这位小我几岁的同行比呢?比课堂,无论是他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是艺术水准,都使我遥不可及。比讲座,他对课堂捉的能力和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又使我望尘莫及。再比文化气息、理论功底、知识基础、洞察能力、问题意识、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更使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自己对数学教学理解的偏差!

老师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慢慢品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