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委老师家庭教育文化践行颐和 |
分类: 颐和教育爱未来 |
颐和学校,一所有爱的学校。Ta的爱源自一群有爱的“咕咚”。
这几天,颐和的孩子们观看了“颐和咕咚”视频。播放过程中,聂爸爸讲述着“咕咚”的故事,孩子们一声声“噢、噢”地回应,开始了解一群捐钱不求回报、用心陪伴着颐和、有困难还挺身而出的人。
在颐和学校,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既是颐和学校的老师,又是颐和学校的“咕咚”。是什么让他们不仅把爱心奉献给了颐和学校,还只身来此教书育人呢?
孩子们拿起本子,三三两两地去找到这些老师,去倾听他们的故事……
接下来的《颐和二三事》将用系列博文,记录孩子们采访老师们的过程,让我们一起了解颐和的“咕咚老师”。
您为什么要成为颐和的咕咚?
廖老师:从2013年开始,我就在爱与幸福工作。原本觉得家庭教育的市场会比较有前景,带着对利益的苦求,我进入了这个行业。但是,后来,随着郑委老师逐渐地探索并发现了教育的真谛,我也深受其影响,用一句话讲——“我被教育给教育了。”
在颐和初建之初,我愿意成为颐和的咕咚,即使家庭储蓄并没有那么阔绰,但是一旦有闲钱,我会十万、三万、一万地往水里“咕咚”“咕咚”。
(孩子的心声:虽然溅起的水花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那声音却是那么动听和真实。这是一名普通校长的声音,是一名有十多年教育生涯工作者的声音,是一名一心一意愿意为做人的教育托付终生的校长的声音,如此的铿锵有力。)
我对物质的追求并不太多,能在爱与幸福里坚持十几年,听从自己心中的声音,是因为我把爱与幸福和颐和当作了自己的事业,而非工作,从事这项事业,我心中是快乐的、愉悦的,所以我才能坚持做下来,并自然而然地做好。
(孩子的心声:廖老师是一名很独特的咕咚,因为她对这份事业的奉献,并不仅仅是投进水里的那一份钱,她的真挚、她的铿锵有力,都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因为她本来就热爱这份事业,这便是她的当行本色吧。)
华一阳采访后感受
我喜欢廖老师这样精明能干的人,她说话简洁干练,雷厉风行,有执行力,重视规矩,在乎学校,很能去规划。从她身上,我看到我妈妈的优点。我很喜欢妈妈的性格,当然除去妈妈经常有情绪这一点。开学时,我还跟廖老师吵过。我觉得很多的规则不合理,就跟她大声嚷嚷。我觉得自己这样很不好,但我还是喜欢她。她说话算数,能做到,能落实到位,我很敬佩她。
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这么心甘情愿地做颐和的咕咚?这么有能力的,人干什么都可以盆满钵满,为什么要在爱与幸福和颐和,做这些完全没有回报的事呢?作为一名颐和学生,我很荣幸能得到这样的老师栽培。
她的职业生涯中,做得最长的是教育,她和其他咕咚不同之处是,她扔进去的不止是金钱,更是她的精神,她每天的生活是为学校做建设。不管捐的钱多或少,颐和的咕咚是可以大声说出来的咕咚,是振奋人心的咕咚。
很多人称呼廖老师为“廖老大”。我很好奇,一个曾经的“老大”,为什么会来做教育?采访中得知,廖老师本来是想着能来这里“捞”一笔,没想到越做越发现自己被教育给教育了。采访前,我很紧张,怕自己采访不好,因为我跟廖老师关系很好,觉得采访廖老师可能会比较轻松,所以选择了她。采访前,觉得她说一不二,很板正,平时开玩笑也会当真,会拉着我让我去表达。
我知道,廖老师很早就是爱与幸福的学员,但是不知道她一直在捐钱。她说自己不算是正式的咕咚,但是她一直在为颐和奉献,这种精神很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