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问:我们家氛围和关系都不错,为啥孩子没那么好?|爱与幸福公益答疑系列

(2021-07-08 22:16:40)
标签:

郑委老师

家庭教育

文化

践行

孩子优秀

分类: 理解孩子内心类

近段时间,我们发布了很多公益答疑的文章,是想告诉大家:每个人是个性的,每个问题是个性的,每个家庭也是个性的,你去学很多的知识,你去系统上课,老师能给你的都是共性的知识,但是拿着共性的知识回到家,如何排列组合,先践行什么,后践行什么,每一步都很重要,因为第一步做不好,第二步就会做不到或效果不理想,所以,如何从共性知识走向个性的应用,这是完成教育效果的最艰难的一步。

 

而且,还有很多家长连系统学习都没有,杂七杂八学一堆,看似很努力学习,却都是无用功,这是因为:

 

一、家庭是一个系统。

 

家庭教育理论也是一个系统理论,只有系统性才能探寻到真正的规律;

 

二、一个人很容易活在自己的认为里。

 

这些“我认为”只是一个人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在他接触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面对各种人和事,形成的一套以“我认为”为基础,看似很有逻辑、很有道理的体系,以此来应对自己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己的角度显得很正确,却不一定是真相的东西。

 

当你在碎片阅读、不系统地习学和探寻时,或者当你在找寻应对家庭问题的方法时,你只会“我认为”的认知中,吸呐你认为对的、有用的东西,而有失偏颇,形成“自欺”。

 

所以,系统比学习更重要,文化比知识重要,一定要系统习学、有文化,才能让家庭更良性的循环。

 

就如下面我们要描述的这个家庭,这个家庭看似家庭成员相互的关系都不错,家庭氛围也不错,父母也有自己的追求,也很积极向上,可孩子为什么会没那么好呢?这其中有很多细微之处是值得推敲和商榷的。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家长问:我们家氛围和关系都不错,为啥孩子没那么好?|爱与幸福公益答疑系列


正文

 

据一位来咨询的妈妈陈述:

 

她和爱人教育孩子的观念很一致,他们不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排名,更在意的是孩子心态的建设和内在素质的培养,一直贯彻着“学习成绩不重要,只要儿子尽力了就好”的理念。

 

同时,夫妻俩在事业上一直努力上进,有追求,希望能帮助和影响更多人,在不同岗位上都在尽力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自己的经验、工作技能向身边的同事倾心相授。

 

他们相信天道酬勤,也觉得自己给了孩子一个正面的积极榜样作用。同时,因为工作职位的变化,他们换了四、五个城市。为此,在孩子小时候,他们忙于事业,双方老人轮流帮忙看护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很少,但氛围还是挺好的,孩子除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在班级中等偏下外,在家表现乖巧听话,也一直挺好的。

 

现在儿子12岁了,却对年轻老师有抵触和抗拒,充满敌意,比如不太遵守课堂纪律、说脏话等,不相信老师能把自己教好,认为自己学不好也是老师没管好,但对年长的老师就比较尊重。父母不知道怎么消除孩子对学校年轻老师的敌意?

 

他们觉得原因是:儿子小学阶段,班主任几次不恰当的做法对孩子内心造成伤害,当时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得不到及时倾诉而造成了当下的状态。

 

一个看似家庭氛围不错、父母有方向有追求,也很努力拼搏,孩子应该越来越好才对,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却出现这种情况?真的是学校老师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吗?

 

经过答疑老师一点点地与父母交流,我们了解到:

 

第一,孩子从小照看的人很多,每个人的方式方法都不同,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更确切的说,家庭没有规矩,各自有各自的规则(规矩是全家统一要遵守的,有利于全家的,属文化范畴;规则是有利于制定者的,是要求对方遵守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完全就是一种混乱、无助的状态,不知道该听谁的,慢慢地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在家里表现得乖巧听话;同时,又因为家庭的变化,孩子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谁来谁走,他的内心是恐慌、不安的。

 

第二,由于隔代教育,老人或多或少都有溺爱成分或以孩子为中心;同时,父母因为长期不能陪伴孩子,也会对孩子有愧疚心、补偿心理,这都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围着孩子转,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个人主义这是当代家庭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当代孩子容易出现的状态。

 

这时候,孩子去了学校,在家里老人以他为中心,包办、称赞,但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传递的信息却完全相反,孩子内在世界接受不了,他看不清这个真相,不会判断,就形成心理落差。

 

最初,他可能只是为了引起关注而做些小动作,没有恶意,但这很少能被老师允许和接受,尤其老师要带全班那么多孩子,肯定希望孩子是听话省心的,于是,就会给他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

 

在小学一旦被老师盯上的孩子是很惨的。老师不喜欢,孩子们也会不跟他玩。

 

同时,孩子也容易被误解,比如妈妈讲述的几件被老师同学误解怀疑的事,都会对孩子自尊心造成很大影响。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没有及时的出现在孩子身边,给到他一个切实可行的帮助,没有给到他应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他想好好不了,就显得规矩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弱,内心对学校一种“凭什么”的心理。

 

第三,外公曾担任过校长,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对现实中比较功利、形式化的做法是有抵触的,这些都会传递给孩子一些信息。孩子也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评定学校和老师的行为。

 

所以,综上因素,他就会认为一定是老师同学在挑我的毛病,会和老师对抗,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问:我们家氛围和关系都不错,为啥孩子没那么好?|爱与幸福公益答疑系列


答疑老师建议:

 

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应该是很胆小的。现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是这样的”“老师为什么这样对我”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赚钱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内在世界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父母要静下心来,花一些时间好好陪伴孩子了。

 

同时,答疑老师也告诉这位妈妈,孩子没有太大问题,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而是要用妈妈的温暖,以及妈妈内心的安宁、包容和接纳,让孩子心安。

 

例如:

当孩子倾诉小时候老师对待他的一些行为时,不要帮他解决问题,不要讲道理,只需要告诉孩子“妈妈没有在你身边,让你受委屈,你心里该多难受啊。妈妈忙工作忽略了你,对不起。”当孩子能说出来,哭一哭,就已经被疗愈了一半。

 

孩子不舒服、被委屈的感受只需要被接纳就会慢慢化解掉。在孩子15岁前,保持这种关系,多陪伴多拥抱,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就能心安。

 

 

结语

回看这个案例,我们想跟所有的父母说:

 

一、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建立安全感。

 

一个孩子只有心安,才可能健康快乐成长,才可能做事好、学习好。

 

陪伴并不是守在孩子身边,而是



·在孩子有情绪时,妈妈能静下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告诉他:“有妈妈在,你可以哭,可以宣泄,妈妈永远陪着你”让孩子有个情绪宣泄的地方。

 

·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爸爸能顶起来告诉他:“儿子不要怕,人生就是不断遇到问题,爸爸陪着你,我们一起去体验,摔倒了再一起爬起来。”

 

二、家长养育孩子,一定要思考四个问题:


· 我究竟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

 

· 我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

 

· 这个标准正确吗?

  

· 如果正确,我如何保障达到这个标准?

  

这四个问题,家长想不清楚,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三、学习成绩到底重不重要?

 

一棵果树,树好就一定会结果,而且会结又大又甜的好果,如果树没结果,一定是树出了什么问题,对吗?果是这棵树生命状态好的副产品。

 

而孩子的生命状态或者说内在素质,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一个欢声笑语、情感流通、父母恩爱、有温度的家庭,才是孩子内心富足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

 

四、家庭氛围不错的家庭(例如:关系不错,却少了美好情感的流动),并不一定就是美好家庭,并且还会掩盖一些问题的呈现。

 

这更需要家庭成员不安于现状,用心地学习和成长,让自己的家庭形成有规矩有文化的氛围,这样才可以抵御社会的浮躁风、功利风。

 

也就是说,父母有追求很努力,这非常好,但不可否认,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对规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父母只有做对四件事:系统习学有文化,喜欢信任好关系,宽严有度立规矩,优秀的人志高远,孩子才会真优秀。

 


近期课程和活动推荐(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课程公告 | 夫妻关系专题研修第1期(厦门)




2021夏令营 | 少儿成长联盟•亲子作文营


2021夏令营 | 少儿成长联盟•亲子海洋营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动的故事想要分享,欢迎投稿:3223213@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号13758270546

- 联系方式 -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拨打010-5989-7129(咨询)

 

 

 

 

 

 

家长问:我们家氛围和关系都不错,为啥孩子没那么好?|爱与幸福公益答疑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