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生命吗?家中的物品真的有生命吗?——“突击检查”郑委老师的家

标签:
爱与幸福理论情感教育 |
分类: 生命觉醒反思类 |
开年第一课,郑委老师提出,V爱P人员回家第一行动要点是让家质朴有序;于是大家回去后,陆续行动,把脏乱差的死角与打扫整洁后的照片发到群里;再到检查组突击检查第一个家庭,让当事人把如宾馆般整齐干净的家拍照发群里,并告知,这样的家与检查标准相去甚远。我们举座哗然和感慨,也让我们对郑委老师的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于是,冬梅老师带着小分队,以参观学习为名,以突击检查为实,来到了郑委老师的家。小编怎会错过如此好的素材,立马采访了小分队的两位成员。
冬梅老师瞬间话匣子被打开,感慨颇多地说:
我拜访过很多豪宅,但是在郑委老师家看到的一切太令我震撼了,我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第一,就是对“质朴”和“厚德载物”有了更深地理解。我没想到,郑委老师的家只有三间卧室,六口人居住,这点震撼到我了。
坦白讲,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个质朴的人。我家也有六口人,前年底我换了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不是为别的,只是觉得家里每个人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我想让女儿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想有一个自己的书房。我换房时,看过别墅,最后都放弃了,不想让孩子有虚荣的想法,还是脚踏实地地住平层就好。
但是,到了郑委老师家,看到他家的情形,我真是心生愧疚。不论是在爱与幸福里,还是在我所认识的人群里,郑委老师都算得上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一个德行非常高的人。而他住的房子是那么质朴,让我理解了什么叫“厚德载物”(小编词典:只有行善积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拥有的、所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多、拥有的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积功累德。否则只怕是德(得)不配位,早晚遭殃。)
他的德行那么高,可他对物质的需求,是如此的简单,这在当今社会上真的非常少见的。郑委老师也算得上这个社会的名人,大部分名人都做不到这一点,郑委老师做到了。也让我看到了,老师在课堂上与大家所讲的,他自己都是先做到的人。什么是知行合一,在他身上非常极致地体现了出来。
第二,爱与幸福理论帮助了无数家庭,这些理论出自郑委老师之手,可他却没有一间像样的书房,只是在卧室一个非常紧凑的地方,有他书房的一角。我都想象不出,爱与幸福这么伟大的理论是诞生在这个小角落里,而且他的物品:书、笔、电脑……非常井井有条地放在这个地方,这是让我又一个特别感慨的地方。
第三,他经常讲:“家里只要能用钱买来的,都不是值钱的东西;反而是那些无法用钱买到的,才是最珍贵”。在他家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影子,如巧巧很小时画的第一幅全家每人的画像,可能我们大多数人,乐一乐,就把它收起来了,或者若干年后就丢弃了。但是他把画装裱起来,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足可见,他对家人的用心。
第四,他家很小很紧凑,每一个空间都极尽利用,每平米的利用率可以翻5—10倍。有些空间可能因为买不到大小合适的收纳盒,他甚至自己动手,例如,浴室里一个放脏衣服的收纳筐……他家楼梯间的储物柜里放着各种收纳盒,里面分门别类地放着日常用的食材、干果、药材。不仅有序,且拿取非常方便,每样东西一目了然地就能知道在哪里,真是用心之极。我的感受是,每一件物品在这个家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一种被尊重、被安放在最恰当位置,发挥出它们最大价值,又让人特别舒服的感觉。
第五,他们在很多地方都贴了特别有意思、幽默诙谐的标签,包括柜子、抽屉上都贴有。比如:在卫生间,我就看到好几个挂勾上标着:尘土拜拜(湿)——这是挂湿抹布的,尘土拜拜(干)——这是挂干抹布的……每个成人、孩子的毛巾都非常有序地有标志地挂着。虽然卫生间很小,却井井有条。家里的两个孩子年龄都还小,我们都经历过孩子小的时候,因为他们不容易把物品归整整齐而比较辛苦的阶段。可我看了好好的书桌和房间,以及放巧巧玩具的空间,我能感受到郑委老师所花的心思。就如,好好放蜡笔的抽屉,郑委老师用硬纸皮分隔成格,让她最容易最简单地分类放置。我相信这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能从点点滴滴里感受到家文化的传承,而这是我们大多数家庭所缺少的。
第六,因为他们家归整得特别有序,每样东西有品质,有生命,也有安身之处。反过来讲,多一样物品可能就没有安放之地,这就避免了乱买东西而造成的浪费。这种质朴有序,有家庭独有文化,又不浪费的生活方式让我心生敬意。
那天,参观了郑委老师家的角角落落,最大的感受就是:正正好好。多一点东西,就会感觉非常拥挤;少一点东西,就会感觉缺了些什么。而他家是正正好好,这也许就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小编词典:郑委老师常说,“正好”才是“真好”,作为中国人就要修一颗凡事正好,中庸颐和的良好心态,这颗心脚踏实地、尊道守德,这颗心知行合一负全责。在正好的基础上追求最好,在追求最好的路上享受正正好好!)
第二个感受是,能看到郑委老师把自己回到天地之间。我们以前说“质朴”,其实脑子里对质朴的概念还是抽象、模糊的,而郑委老师的家就是质朴,是天人合一的感觉,把每一个地方都充分利用,利用得特别好,特别恰到好处,一种自然和谐之感。
第三个感受是,能感觉到郑委老师会静静地坐在那里,跟每一件物品,跟家里的角角落落,有所交流,这种交流的感受就是他能知道这个东西被自己所用,同时又能把这个东西用得特别到位。这是平常我们最缺的一份用心,也能看出他人生的一个状态。
第四个感受是,我自己在收拾的过程中,发现收拾的过程其实是清理自己的过程,把之前相对应的,与心相关的垃圾也好,杂物也好,梳理和清理掉,该归位的归位,该扔掉的扔掉。从这点来看,能看出郑委老师已经活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这是我们都想追求的境界。
我从两位老师的描述中,去想像郑委老师的家,试想一个人如果能赋予家中每一件物品以生命力,那这个家一定是个充满灵动和美妙的地方,因为有一颗灵动和美妙的心!与郑委老师相处时间长的人都知道,两位老师描述的感受一点也不夸张。思想家梁漱溟曾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以物致心,心意相通,热诚而节制。”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从很多微小之处中就能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生活层次的体现,这种体现与物品本身无关,与自己的心有关。
我静静地坐在自己房间,闭上眼去感受每一件物品,我发现因为对它们长期的忽略、不珍惜、不呵护,我是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的。如果感受不到周围物品的存在,其实也同样感受不到周围一切的存在,包括你周围的人(这种感受,其实是心与周围的一种交流)。从这点,我也看出自己长期以来的状态就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孤岛上与世隔绝。
我记得郑委老师有一句话触动了我,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家,你的内在状态就决定了你家的状态,你的心是否在家里,进入你的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我回想自己,确实没把家当家,我只是把它当成住的地方;当我开始慢慢整理家时,真的仿佛在整理自己的心;当我给每一件物品赋上我的用心时,我发现每一件物品虽然仍静静地待着,却带着鲜活的气息。
也许,给每一件物品找到自己的家,也就是给自己的心找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