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体验才会有经验
——教子杀手“总包办”的危害及应对方法
文:郑委
偶然间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好朋友杨玉兰分享的文章《洋媳妇教子方法,中国婆婆开眼界》,看完整篇文章后我的第一直觉就是: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我的理论的一个“应用案例”对学习过的学员们非常有现实意义,同时在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的是我在上课时给大家讲授的很多自己研究的知识点:“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放手不撒手”、“宽严有度”、“延迟满足”、“德不配位”……
从今天开始,我把以上的知识点结合《洋媳妇教子方法,中国婆婆开眼界》这一案例给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吧。希望这样的方法让每天关注我博文的朋友们更有收获,今天我就着重介绍介绍“有体验才会有经验”这一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这一原则家长真正的理解了,就能做到对孩子“不包办”,要知道“包办”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核心“杀手”之一:
“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是我针对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生活和思想上的“包办”而提出来的一个关键知识点。何为包办?包办就是应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做了!在这里我着重用了一个“替”字,而不是“帮”字。因为“替”就是包办,“帮”才是爱。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的“语文水平不够”(开个玩笑是为了大家更能警醒),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把“替”当做了“帮”,就是这一字之差,害了孩子。
“帮”孩子穿衣服其实就是“替”孩子穿衣服,从而包办孩子生活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能力;“帮”孩子检查作业其实就是“替”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不再关心作业质量,从而失去“认真”的能力;“帮”孩子拿主意,其实就是“替”孩子拿主意,让孩子失去了“自决”的能力;“帮”孩子解决问题其实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孩子改正错误其实是“替”孩子承担错误,让孩子失去了“担当”的能力……
是“替”还是“帮”?作为父母一定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判断,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这一点极为关键!家长为孩子做了孩子该做的事情,孩子从内心认为是父母该做的,这就是“替”!孩子认为是自己该做的事情而父母做了,从内心中对父母充满了感谢和感恩,这就是“帮”。“替”让孩子觉得理所应当,孩子逐渐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自私的孩子,“帮”让孩子觉得感谢和感恩,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知回报”、“懂感恩”的优秀人才。
包办对孩子危害特别大,很多家长一提到包办就想到了家务,这是对包办狭隘的理解,包办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生活中的包办,我称作“包办生活”,就是在生活习惯上替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包办生活”让孩子从小到大不主动劳动,逐步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和价值感,一个没有责任的孩子就不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一个没有价值感的孩子每天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目标混日子的生活;第二种类型的包办是思想上的包办,我称作“包办思想”,指的是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听从父母的意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按照父母预先设定的路线去行动,更有甚者,家长还自以为是的美其名曰“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一定要记住“包办思想”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孩子是个独立人,认可他的独立首先要认可他思想上的独立,包办思想就是不认可孩子是个具备独立思想的人!
包办思想严重的孩子,最终会有三种严重恶果:一是孩子在长期的思想包办下,完全没有自己的主意,逆来顺受,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为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没有脑子的人”,为什么没有脑子,是因为脑子基本上没有独立和系统的使用过;二是孩子极尽叛逆,父母让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心里就一种想法“凭什么听你们的!?”,这类孩子总是与家长和周围的人对着干,他们从心底里发出呐喊“因为你们不尊重我,我也不会尊重你们!”;三是一种中间状态,也是当下很多孩子的特点,和父母在一起不出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和父母顶嘴顶撞,说得永远比做得多,一离开父母就什么主意都没有,就知道吃喝玩乐,当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又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又去寻求父母的帮助,说到底就是心理不断奶的孩子。
包办危害很大,同时包办思想比包办生活更可怕,为了让家长不包办,我提出“有体验才会有经验”的口号,一个人为什么能力强,其实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有智慧,何为智慧?其实智慧就是“经验的积累”,这里提到的经验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二是通过别人的体验总结出来的经验(例如观察别人的做法、听别人的讲解或者看别人的书和文章),其三是因为自己具备了很多的经验,从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中推理归纳出来新的体验和经验。孩子最初的经验都来自他的亲身体验,包办就是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也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起码要到孩子9-12岁以后,孩子其他两个方面的经验来源才开始慢慢建立,但是,9岁之前如果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的话,后面两种体验基本上就建立不起来了。那孩子还何来的优秀?
“放手”让孩子体验吧!怎么体验?就是该让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做,如果孩子不愿意做,我们就要“严格要求”孩子必须做(未来会有专门的篇幅来讲讲何为“严格”,这么简单的一个词家长可能都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如果孩子不坚持做,家长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坚持做;如果孩子不会做,家长应该手把手的教会孩子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悦纳错误,让孩子独立的完成改错,独立完成改错也是建立孩子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方式之一;
放手不包办操作的重中之重是“家长想办法不做!”
《洋媳妇教子方法,中国婆婆开眼界》文章中,洋媳妇时时刻刻都在让孩子体验,从而让孩子获取了很多的经验:
1、孩子的裤子穿反了,洋媳妇不同于大部分中国家长,根本不管不问,一句话说到了本质“他不舒服就会自己脱下来换过来”,这句话就是“有体验才会有经验”的体现,孩子体验到了不舒服才会有“穿正过来才舒服”的经验,但孩子没有感到不舒服,直到有女孩子笑话他“裤子穿反了”,他才觉得“没面子、有错误、不舒服”,从而有了“穿正过来才不会被人笑话”的经验,从才再也没有穿反过。
2、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脾气,洋媳妇没有批评孩子或者给孩子讲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你发脾气我就让你两顿不吃饭”,而且洋媳妇还充满智慧的让中国婆婆做了孩子最爱吃的饭菜,增加孩子的体验成本,关键是洋媳妇还坚持原则,在孩子哭闹的时候都不让孩子吃饭,孩子体验到了“我发脾气不好好吃饭后被饿两顿很难受”,从而有了“好好吃饭不能乱发脾气”的经验,养成了好好吃饭的习惯。
3、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用小锅打小朋友,洋媳妇同样用小锅打自己的儿子,打疼了,孩子哭了,孩子因为体验到了“疼”而有了“别人也会一样疼”的经验,同时孩子还有了“我打别人妈妈也会同样打我”的体验,从此以后不再无缘无故的打小朋友了。
4、孩子和小朋友玩的不愉快,洋媳妇从来不随便过问这样的事情,告诉孩子要自己处理,其实就是“通过自己和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发现只有团结友爱才能得到更多朋友的帮助,才能有更多朋友和自己玩的经验”,从而很好地完成社会化。
5、孩子在洋媳妇一再警告下还是把水洒到了地上,还恶作剧般的踩水玩,洋媳妇把孩子关在了储藏室,孩子害怕的大哭,从而承认错误并自己把湿地弄干净,洋媳妇这样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通过不听话就关储藏室,并且自己做错的事情必须要自己最终解决的体验有了应该听妈妈的话和出了问题自己就要担当的经验”,从而成为一个听父母的话并敢于承担后果的孩子。
提别提醒:“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放手的,否则的话就叫做“撒手”了。那么如何放手?什么事情放手?放手的度到底在哪里?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给大家逐步讲解)
洋媳妇教子方法,中国婆婆开眼界
文:摘自朋友的朋友圈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不吃饭就饿着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有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托比告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每当看到托比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
有一天,我们带托比去公园玩。很快,托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料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忽然,淘气的托比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些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托比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苏珊走上前,开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托比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邻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托比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托比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苏珊告状。苏珊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妈妈可管不了。”托比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露西骑着小车回来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苏珊抱起露西,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露西就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托比自己骑了会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苏珊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露西他们一起玩。”苏珊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恳求道。“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托比骑着小车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来。来回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