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委老师
郑委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677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家长要灵活运用“宽严有度”原则

(2012-11-12 09:48:36)
标签:

家长教育

家庭幸福

孩子习惯

真正好

教育

    引言: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问题,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许多来学习的家长,也在这个问题上经受了反反复复的锤炼,最后才能获得处理此类问题的智慧。所以,我们特地组成这个系列,希望能给予家长们一些启迪或帮助。

 

    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谈了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宽严有度。这个“度”的把握很需要技巧,否则就变成了该宽时严,该严时宽,那就是“宽严无度”了,实际上孩子的好习惯培养不起来,很多时候就是家长“宽严无度”造成的。那么这个“度”怎么把握呢?这位家长总结的一句话我们认为很有借鉴的价值:抓大放小,分清主次。文章中详细描写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可能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希望您在这个生动的案例中,能真正有所收获。

 

抓大放小  分清主次

幸福家族145期学员  李L

 

    曾经我是一个非常情绪化,没有原则的妈妈。今天我心情高兴,孩子可以十一二点才睡觉;情绪不好,晚上8点我就开始抱怨孩子为什么还不去洗漱。今天要求孩子学习要认真努力,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明天又告诉孩子,老师的话也不一定要全听,要选择性地听。判断孩子好与坏的标准都随着我的情绪好坏而上下波动,我俨然成了家里的法律。特别上了小学以后,因为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更加情绪化了。孩子因为我的变化无常,对我的管教和说教出现了不服、不听,强烈的抵触情绪让我觉得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对此事我很苦恼,遇到别的妈妈,总抱怨孩子现在有思想了太难管。
    经过两天两夜的学习,我明白了孩子天生喜欢有原则的人,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原则。在坚守原则的情况下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做到宽严有度,对孩子来说才是真爱。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的管教方法错了!怪不得孩子不听不服,是因为我在孩子跟前根本就没有威信。
    回到家我感觉自己像捡到了法宝,开始在家里小试牛刀。定家规,弄约定,定惩罚规则。家里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早上一起床都能听到大家互道:“早上好,一天愉快!”每天三个人的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卫生间的水池和龙头被擦得一点水滴都找不到;每个人都自觉地开始使用闲置很久的杯垫;用了餐椅会自觉地复位;一直都收拾不干净的吧台重新恢复了刚入住时的漂亮模样。爸妈都赞我们变化大,说这样才是和谐家庭。
    在初战告捷之后,我开始琢磨怎么让孩子更有责任心,更能向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我开始跟孩子约定其它事情:星期几要写什么课外作业、星期几洗澡、餐桌上的十种不准。。。。。我渐渐发现孩子对原来乐于接受的惩罚越来越有情绪,甚至根本不愿意接受惩罚!我开始迷茫了,难道郑老师说的方法没有用了吗?我不是给她原则了吗?孩子不是喜欢讲原则吗?我开始反思,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指导师薛老师的帮助下,我发现原来我是光“严”不“宽”,“度”上出了问题,而且还是在披着改自己的外衣努力地改着孩子。如何抓大放小,是我目前需要思考的。
    我认为“大”和“小”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这件事情是德行责任还是能力才华,二是指具体事情的主和次,三是指孩子犯了错是否是屡教不改,也就是严中有宽,宽>严。那么如何在行中做到抓大放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件事情先判断是德行责任还是能力才华方面的问题?比如公共场合伤害和妨碍了别人,这就是德行的底线,必须严厉惩罚,及时教育。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在上海的地铁车厢里,三个学龄期的小女孩在地铁的扶手杆上,一会猴子爬树一会倒挂金钟,在座位上踩来踩去,玩的不亦乐,车厢变成了游乐场。把车厢里的人看的心惊胆颤,都投来了厌恶的目光,可是坐在旁边的父母纹丝不动,对孩子的行为毫无阻止的意思。家长这样的行为让人觉得很担忧,一个没有社会公德心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为社会做贡献?孩子怎么能不变成一个不自私的人呢?

    (点评:德行责任的问题要“严”,严抓底线——不伤害不妨碍他人和社会;能力才华的问题要“宽”,宽帮宽爱——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有效的帮助,给孩子提供建议时,要具体到位。)


    其次,具体事情分清主次,关注主,放手次,正确方法对待。

    一个周日的晚上,孩子8点左右做完了作业,还没有洗澡。搁平常,孩子一般都会在周日洗澡,因为我会要求她洗。但是现在我要对孩子平等尊重,还责任给孩子。我就问孩子:“宝贝,准备时候洗澡啊?”孩子一脸平静地和我说:“我今天不洗澡。”我问:“为什么啊?”孩子继续说:“因为我今天还没有看电视,如果洗澡我就看不成电视。昨天我上了一天的课外班没看成电视,明天不是周末又看不成电视。所以我只有今天看,洗澡我明天洗吧。”一听孩子原来是因为要看电视而不洗澡,我心里有点不情愿,我建议孩子可以洗完澡再看电视,算算时间应该来得及。孩子还是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打开了客厅的电视。这时候我心里开始有点冒火了,怎么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为了看电视都不洗澡啊?我说:“那随你便。”然后开始继续写自己的作业。这个时候情绪已经开始控制我的大脑,手中的作业我也有点做不下去了。我来到了视听房,气呼呼得坐在那里,开始思考刚才的事情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关键在于我认为孩子应该洗澡,而且应该是今天洗,因为今天是周末;孩子也认为自己应该洗澡,但是明天洗,因为今天电视还没有看,洗了澡就不能看电视。这个问题上,孩子洗不洗是主,什么时间洗就是次。我抓次放主,弄错了方向,为什么自己还要生气?

    (点评:在情绪来临时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分析清楚事情的道理,很不容易!相信你经历了这件事又有进步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还是没有做到完全放手,总想包办,总想孩子听我的。想到这里,我释然了。不就晚一天洗澡嘛,孩子又没有说不洗澡,而且为了晚上能够按时睡觉,放弃了洗澡,多好的孩子啊,我还有什么好生气的呢?于是又开始乐呵呵得写自己的作业,过了一会孩子关了电视跑来给我说:“妈妈,我看完电视了,我现在去洗澡。爸爸说他等下帮我吹头发,我想9点15以前应该能上床。”我抱了抱女儿,小声说了句:“对不起,宝贝,妈妈刚才态度不好。请你原谅”孩子笑着说:“嗨,多大的事情啊,我早都不记得了。”然后唱着歌去房间准备了。通过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了我行动放手,心里不放手的事实。

    (点评:行动放手,心里不放手,是每一个家长,特别学习了的家长要警惕的问题。)

 

    宽严有度原则的前提是悦纳和信任,心里是要求,帮助是要求;心里是帮助,要求也是帮助。我以为我给孩子的建议:先洗澡后看电视是帮助,实际是建立在不悦纳和不信任孩子之上的,所以我的建议也变了味,其实都是对她的要求。


    第三,判断孩子犯错是否是屡教不改,也就是严中有宽,宽>严。孩子犯错,第一次理解,提醒;第二次体谅,警告;第三次坚决按照约定惩罚。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都是通过不断的体验而获得的。要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犯了错孩子才会去改,才会去进步。

    (点评:家长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要是家长们都能不怕孩子出问题,允许孩子犯错,那么很多家长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焦虑,不焦虑了,很多问题自然就没有了。)


    一个中午我刚回到家,孩子正在看书,奶奶就开始叫吃饭了。孩子就忙着盛饭端菜,忙得不亦乐乎。吃完饭孩子告诉我中午还有作业,大概10分钟能完成。于是我就说:“12点50前你要写完啊,不写完也不准写了,必须睡觉。”12点50是我和孩子约定好的中午睡觉的时间。到了时间我去孩子房间,去房间之前我一再地告诫自己一定不能有情绪,这是处理问题的前提。看到孩子还在写,我笑眯眯地说:“不好意思,我要收作业了,时间到了。”孩子很不情愿,说:“我的作业没有写完呢。”我说:“既然中午你有作业,中午时间又紧张,你应该放学后就写作业。为什么还看书呢?现在睡觉时间到了,不能再写了。”然后把孩子的本子收回了房间。孩子开始在房间发脾气,哭闹,拒不脱衣服上床。我没理她,开始帮她脱衣服,理被子,然后对她说:“你可以睁着眼睛,可以数羊,但是必须躺在床上。”然后就回房间了。中午我午休起来,我发现我的卧室门口放了一张纸。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鸡蛋,写着:“妈妈,坏蛋,比这个蛋还坏,不让我写作业,我很生气!被老师批的人是我不是你!我要告郑老师,姜老师,宋老师,我要告真正好的所有老师!气死我了!”看到这张纸条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没想到一次惩罚让孩子反应这么强烈。我给孩子回了张纸条:“亲爱的贝贝,今天你中午没睡觉,给我留了这么多意见和建议,辛苦了。下午我一定把这些建议转达给真正好的老师。晚上我们回来再讨论好吗?爱你的妈妈。”坐在办公室,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使用了宽严有度,而且在处理事情上也没有情绪,孩子还如此抵触呢?通过与姜老师的沟通,我发现原来是因为宽严有度的“度”我没有掌握好。孩子是第一次中午回来没有抓紧时间写作业,我应该理解她,并严肃地提醒她。而不是只有AC(严)没有B(宽),让家里变成了警察局。而且我认为的事前约定“午休前写完”也极为不合理,因为孩子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完作业,这是我单方面的约定,是对方不情愿的,就是霸王条款。不合理的约定就要惩罚,孩子一定觉得妈妈不通情达理。试想我跟孩子前面的情都通不了,孩子何来的达理呢?所以孩子对惩罚的强烈不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晚上回到家,我首先跟孩子道歉,分析了自己的问题,然后告诉孩子妈妈中午为什么要惩罚她的原因,最后提出希望我们俩共同进步的方向。孩子很快也分析了自己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改进的具体步骤:一是以后中午有作业提前计划,二是老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听讲,以免象这次一样的写错作业而重新写。三是课堂作业,上课抓紧时间完成尽量不带回家。虽然这件事情我前面并没有妥善的处理好,但是晚上的补救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让孩子开始有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意识,并且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通过前三周的训练我越来越意识到方法是学不来的,方法只可以参照,不能照搬!我们以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宝,不管前提条件地按部就班,可能只会更大程度上地伤害孩子。我们要习和学的是如何对于不同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因,结合教育孩子的原则,针对不同原因来智慧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大智慧,这是一个调心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这条路不管有多么地曲折坎坷,我一定会无比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相信幸福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点评:所以说,教育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智慧!智慧从何而来?首先是家长要学习,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和教育孩子,其次是家长学了之后要用,要实践,让知识变成真正的力量。“习”——“学”,“习”——“学”,反反复复,做到了一定程度,才可能产生出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