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途中的风景
幸福家族 129期 袁XS
登过山的人都知道顶峰上的风光无限美丽,视野无限开阔,也清楚登山是件极耗体力、考验意志的活。面对同样一座山,登山者的心理也迥然不同。有的没登之前只看这座山的高度已生怯意、打了退堂鼓,有的爬到半途就被落叶,枝桠,乱石,荆棘折腾得够呛,原先的那份雄心壮志荡然无存,叹息而返,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一样遇到了荆棘、乱石,但他也闻到了比山脚下更清新的空气,喝到了更清洌的山泉,看到了更有生命力的野花,把这份辛苦和体会坚持到了顶峰,酣畅感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和情怀。(郑委老师:这样的比喻非常的贴切,学习的家长不也就是这三种类型吗?同学们,你是哪一种类型呢?)
我觉得我参加的这次习学也是一次考验意志力的登山之旅。2天2夜的学习,老师带我们来到山脚,坚定地告诉我们山顶上有我们想看到的美丽风光,42天的训练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攀登、拾级而上的过程,指导老师一路引领我们越过荆棘、乱石,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砍掉头顶和脚下的枝桠,给予方向和力量,每周一次的交互式学习咨询像是登山途中的那片可供歇息的凉亭,又像是一个加油站,在我们累了时、迷茫时给予宽容和鼓励,伙伴们一起谈笑着结伴而行,给予鞭策和提醒。因为有这样温暖的陪伴和坚定的指引,才可以让时时会懈怠的我们手拉手坚持前行。
已经参加了三次沙龙,42天的训练已过一半。在每天的作业中越来越觉出这套训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和理论上,滞足于听课时的热情和激情,而是真正地带我们践行所学所知,做到知行合一。
“养成习惯不容易”一项训练中,看似四个小小的行为,像静机子、复椅子,我却经常上午做了下午就忘,今天做了明天就想不着,每当这时就不禁暗自苦笑,以前整天对孩子吼的那句“跟你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记不住啊”,是不是得跟自己吼才对啊?在做这些事时,慢慢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体谅孩子养成好习惯的不容易。(郑委老师:就是想让学员们通过一点一滴的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绝大部分人都懂得换位思考的道理,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要做到,就需要体验后的训练。)
“孩子和爱人有让我满意和高兴的地方吗”一项训练,开始做时觉得很难很勉强,有时把一天场景回忆完了也没发现,只好像录像带一样再倒一遍二遍,在记忆里不断搜索,从最初的一点二点到越来越多,原先那些藏匿在大大的缺点后的、我视而不见的优点,渐渐占满了我的视觉屏幕,那些缺点开始无处遁形,无影无踪。孩子在欣赏和鼓励下,写字姿势从原来批他多少次也不改到现在越来越端正;课外班作业从以前每次都要在最后时刻敷衍了事到现在能提前安排、认真完成;平时写作业,从以前只要有小朋友招呼,不管完没完成作业先出去玩了再说,到现在能拒绝小朋友的邀请,坚持写完作业再出去玩……(郑委老师:我常常告诫家长们,来学习的目的不是来解决问题,来学习是调“心”的,你会发现,你想解决问题往往解决不了问题,你调整好了心态,好像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同时你还会有个惊奇的发现,心态好的时候,很多问题别人就自己解决了!)这项看似不经意的只是换个思维的作业,竟像一根魔杖,点出了孩子的积极向上、自信快乐,点出了我的愉悦和轻松,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想什么有什么”的神奇。
“反省自己今天有没有宝贝可以进步”这项训练,让我把以前用来照孩子缺点的放大镜,这会调转枪头,用来照自己的不足了。做恶梦都梦不到自己会有这一刻,跟上一个环节一样艰难,盯别人缺点的人是绝对有胆屏蔽自己的不足的,端坐着苦思冥想,这一找还真挺恐怖的,不是一个,是一堆,以前老公孩子偶尔壮胆给指出来,我还百般狡辨、死不认帐。缺点一个个面目狰狞地蹦在我眼前,逼着我更进一步进行自省……看似简单的一页纸却涵盖了太多的内容,在每天静心梳理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锐利地拷问自己、反思自己。
孩子从填品质表起就一直非常虔诚,还经常问我:郑委老师会看的吧?以前也给他制作过类似的表,品德、学习、习惯等面面俱到,并一起制定了规则和奖励,用五角星表示,一周累积到多少颗星就能奖励多少面额的玩具或奖品,经常到了周末为多打少打一颗五角星起争执,有时为了凑齐规定的五角星对自己放低要求,好像做一切只是为了奖励。所以沙龙上老师提出这张品质表时我还有许多担忧,生怕孩子会提出一些奖励作交换。但孩子竟然非常爽快、非常认真地做了,很多时候都是他给自己评价的,开始我还不相信孩子、怕他不实事求是,偷偷地观察了几回,发现孩子真做到了有一说一。原来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郑委老师:生活品质表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副产品,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家长学会信任和放手,如果不从每天一点一滴的训练、体验、反思中学习和感悟的话,家长根本就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任和放手。可悲的是,绝大部分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信任和放手,很多家长做出来的“信任”是口头表决心,说放手,其实是撒手,完全是南辕北辙,终究会后悔莫及。)从这表里他很形象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郑委老师所说,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儿子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中开始按品质表来要求自己,再也不用我们口干舌燥地唠叨,从小到大,早上起床一直是我们叫醒的,有时起不来,还对我们意见很大,现在他主动提出让我们给定好闹钟。以前每次我们都坐下吃饭了,他还很没眼神地不知在干什么,经常得喊很多遍也磨蹭着不过来,现在他知道饭前要准备好筷子,饭后要清理自己的桌面,自己包揽了倒垃圾和打水两项家务外加一三五的洗碗工作……
以前我总拿几个同学家孩子的优点和他的缺点比,最后只要一提这几个孩子的名字,他就一脸的不满和不屑,经常话还没开始,他就“哼”的一声:“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会弹琴吗?不就多看几本书吗?”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一点没看出他要向他们学习、发奋努力的好兆头,我还经常为这叹气:唉!这孩子一点都不谦虚,怎么就看不得人家的好呢?通过学习后,学会了经典的“三比”: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这次跟上次比。那个优秀的“别人家孩子”渐渐从我嘴中消失,儿子对这些孩子也不再抱有敌意。以前不管儿子考了多少分,我总会有这句“你班最高分是多少”跳出来问他,以验证他分数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现在他没考好,我也能找出“进步”的地方来激励他,让他明白错误不是真的错误,错误是让我们进步的宝贝,改了的错误才是真宝贝。做了两周训练后,孩子对我有了这样的评价:“妈妈比以前有耐心了,更善解人意了,会换位思考了,会理解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唠叨和催促了。以后请妈妈让我自己的事情请自己做。”
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父母自己教育时犯的一点一滴的错,积累之后的呈现。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的错误得以一点点纠正,孩子也一点点进步,正是孩子一点点的进步,构成了这艰难路上的美丽风景。有很多地方我做得还不尽如人意,比如遇到问题时还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平和;老公的优点找得太少,多年养成的“他应该做的”的思维定势让我对他只有要求;自己的错误虑得不深,心态有些浮躁,做的总比想的少……每登一步都有些劳心吃力,也经常会反复和退步。尽管如此,我每登上一层,都觉得比原来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距那顶峰离得更近了。
这条登山之路比想象中要艰难,我们只有多一些发现美的眼光,去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风光,才能把那个固执顽强的自我踩在脚下,用自己的成长垫底,缓慢地拾级而上,体会那份
“海到天边云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开阔心境,和“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的豁达胸怀。(郑委老师: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