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农夫——就是不会做》
我看到今早邮箱里的这封信,我笑了,我觉得写信的无锡华XL特别的可爱,在我看来是可爱,在她自己可能是焦虑吧。她邮件的题目是《学做农夫》,我把题目改为《学做农夫——就是不会做》,为什么要这么改?
同学们,华XL写的这封邮件,道出了很多“学习型家长”的困惑,我个人觉得描写出了特别多此类家长的心理,特别好。我在她的文章段落后面都给出了一个问题,学习过的同学们权当是一次考试,回答回答我的问题和她的困惑吧。
我还想说的是,“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学、论、问、实践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最后真正掌握知识的一个过程”,现在的教育都是在“学”上做足了文章,包括家庭教育,一看“教育孩子就像农夫种田”,多么简单的道理,一看就会,一听就明白,比喻很贴切,道理很正确——家长就是不会做,即使会做一步,不会做第二步,即使会做第二步,衍生出新的问题还是不会解决?
而学习的过程是“习学习”的过程,“习”的关键是去做,去坚持做,坚持做有问题有人问,解决问题再实践...周而复始,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悟”到“爱的规律”,掌握规律的才是智慧家长,掌握方法的其实就是个“匠人”。只有把“悟规律”作为学习目的的家长最终才能圆满收获,把“找方法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的的家长,你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指挥家长。
家长的学习,没有特效药,需要在真正的专业人士的帮助和监督下,用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掌握。这一点,是中国家庭教育之困。因为家长自学的多,因为专业人士少,因为都想速成解决问题,因为陪伴式的服务少!
华xl,邮件里说你已经报名参加北京11月份的特训营,来了,我们帮助你把问题你解决,因为解决你的问题需要跟踪你至少42天,看你的学习效果,看你的操作方法,在跟踪的过程中,观察你的问题,帮助你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长效”。
大家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吧:
《学做农夫》
这两天不知怎么,我情绪又有点上来,看他就是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回家饭合隨手扔,桌上的文具老是掉地上,写字又有点开始龙飞凤舞,作业又是拖拉着,不肯快快做。
我知道,上周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又有一些天没有早回了,没早回就意味着他没有监督,没有压力,就会散一点,就会不主动。(郑委老师:从这句话就已经看出这个妈妈的核心问题了,同学们,她的问题是什么?)而我没早回就意味着内心已焦虑,已怕他会不主动,回来看到不主动的现象,就心里已不爽了。虽然回来后尽量不问作业的事,但情绪是被压抑了的。稍稍两句话一讲,就抑不住,嗓门就要高。一高,他马上识相,马上收敛,马上按你的意思去做,但我却觉得,我失败了。(郑委老师:说的很对,随着孩子长大,嗓门一高,没有用的时候,可能就是问题出现的时候,不用嗓门用什么可以让那个孩子听话呢?)
朋友传来一篇关于教育的短文,看后结合自已的感悟,有了这样的心得:文中大意是农夫种田,若想种好幼苗,必是仔细的观察幼苗的特性,看看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又必去审视那环境,有无缺水,有无虫害,阳光是否充足,土壤是否肥沃,气温是否适宜,是否适宜他成长。而断然是不会天天盯着幼苗看,并天天指责,天天要求,会希望幼苗在目光下快快成长,更不会拔苗助长,如若是这样行为的,大概在农人圈子里,是要被视为疯子的。
又有这么一句话:十年栽树,百年育人。也就是说,种树和育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但育人要比种树投入得多
得多,其成果也要比种树晚很多年才看得见。
那种树道理,大体都是懂得的,也是不会蠢到去干拔苗助长的事,因为很显然,任何违背其生长规律的动作都是可笑的,浪费的,是对树有伤害的,而最终是种树人的损失。于是,当我准备种一棵树时,我一定会先去查阅他的资料,他是一棵怎样的树,需要怎样的环境,我该注意些什么。这些资料很多,网上一搜,几百条。不说就能种出象样的树来吧,但好像心中就有了蓝图,照这样那样的程序弄,也就七七八八了。余下来的时间,好像就是享受了,按他的习性,做一点点事,就可以静静的欣赏他的成长。再一阵,又做一点点事,又可以静静的欣赏。这个过程,是很美,很宁静,很惬意的。
但要谈到育人,说是和种树道理相通,可是我怎么看到的,想到的,做的,和这道理完全不通呢?
首先,他是个什么样的习性,基因里遗传下来,有些什么样的特点,他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无从查阅,无从知晓。我虽然也努力地想搞得更清楚一点,看了不少育儿宝典,但好像没有两个儿童是一样的吧,书中总结出的理论总是赶不上他一天一个的变化,我似乎还是只能忙于应付,心中毫无蓝图之感。这就需要有资料告诉我,一个人是怎样成长的,身理,心理。他又有些什么特性,这些特性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环境。(郑委老师:同学们,孩子是什么特点,应该从哪里查阅,从哪里知晓呢?大家说说答案吧)
其次,如何营造适宜的环境,我也是一头雾水。环境是现实的存在,我能给他什么环境?什么是阳光?什么是雨露?怎么做会有阳兴,怎么做就成烈日了,怎么做是雨露,怎么做又是暴雨了?我不得解。通过学习,似乎知道了一点,但因自已的浅薄,仍是无法控制自已,一定是给出阳光和雨露的。那又是怎么做,才可以持续进步,继续修为呢?这些问题是埋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的,这就需要有一位导师,或是一个地方,我可以随时去问,隨时求解,从而获得及时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就像农业上的农技站,农民在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隨问,隨时得解,这样的帮助才是切实的,有效了的。科普在前,指导在后。而更难实施,对现实更有帮助的,是后者。(郑委老师:环境?到底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什么?应该先弄清楚这个问题。还有,求助别人最终还是要自己施肥和种植。)
再次,现实已是这样,拔苗助长已成社会主流时,我的定力是不够的。尽管我已知这是不对,但我仍然无法平静的看着这漩窝从身边急流而下,我能兀自屹立不动,我做不到。如果,我是一个毫无思想可言的人,那倒也就随波逐流,社会之主流向东,我向东,向西,无向西,内心倒也是平静和谐的,没有冲突,不起波澜。而我,又有了这么一点点思想,也就有了思想的执着的波。当内心的涟漪与现实的急流有撞击时,惶惑就产生了。我似乎急欲抓到一个固定的东西,救命一样,可以让我确定,什么是正确的。是不是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抓住或是抓住我,或者,如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们,手拉起手团结起来,借助相互的力量,固定起我们的心锚,从而成功抵抗这拔苗助长的社会主流。(郑委老师:社会拔苗助长,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结果是苗死苗伤,结果已经知晓,为何还定力不够?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和姐约好,周六下午要去苏州小舅家办点事。就和绍说,下午我要外出,爸爸带你。上午弹完琴回来,他就问:你什么时候走?我说怎么啦?他呵呵笑,说:还有1个半小时。我要他去写周记,他写道:下午妈妈要出去,我可以自由了。(郑委老师:呵呵,我知道孩子呵呵笑得全部含义,同学们大家说一说含义是什么?)
看毕,不知说什么好。
快去郑委老师那儿学完那另半瓶水吧,我又找不到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