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孩子回到了课堂……

(2010-10-28 20:06:45)
标签:

转载

分类: 生命觉醒反思类
偶然间看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屠老师,优秀而有爱心的老师,向屠老师致敬!

孩子回到了课堂……

       小飞同学的爸爸兴冲冲地跑到我办公室:“屠老师,小飞回学校读书了。”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感觉进程没有这么快。小飞爸爸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忙着补充道:“自上次按郑委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拨掉了网线,告诉他你不读书,整天上网要有网瘾,问题就更大了。(当时我们根据交换原则,尝试果然有效)。今天是他自已开了闹钟说要来读书了,条件是要我们接好网线……

       我在走廊上遇到了小飞,他在与同学开心地聊天,我上前抱住了他的肩膀:“臭小子,在和同学谈什么呢?你有没有感觉到你老爸老妈给气得实在是够呛……”他抖了抖,说:“感觉到了。”我问他:“妈妈平时有没有拥抱你?”他说:“没有。”边上同学说了:“我不抱我妈,但我妈经常要抱我。”

       我感慨万千……在我热衷于想研究家庭教育时,家长教育工程的出现真让我欣喜万分。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先分享一则老故事:《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

       故事是这样的: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她教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6岁到20岁之间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他们的未来。那些学生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设计了问题,跟孩子们进行了交谈,分析了各种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监狱服刑的经历。
    25年后,教授给另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又来到贫民窟,以前的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还在哪里住着,有的般走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了。但最终学生还是与原来的200个男孩中的180个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只有4人曾经进过监狱。
    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纪录呢?研究人员感到纳闷也感到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个老师教过那些孩子……

    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一个妇女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个妇女。

究竟那个妇女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着那个妇女?研究人员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不知道,”妇女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爱是伟大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位老师肯定懂爱,会爱。

(二)家长教育工程是帮助家长“学会爱”的工程。

       当自已辅导的家庭在郑委等老师的帮助下,稍有起色时,我不禁感叹:家长教育工程是一项爱的事业。正如它的理念: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可以说,几乎每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为什么很多家长事与愿违呢?原因是大部分的父母的爱总是带着“溺爱”、“宠爱”等印记。真心地去爱+不正确的爱的方法=假爱。真爱是要学习的!

       在家庭中,家长的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过高的期望带给孩子的是无望;过多的保护带给孩子的是无能;过多的溺爱带给孩子的是无情;过多的干涉带给孩子的是无奈;过多的指责带给孩子的是无措。

       在“家长必修课—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家长转变》课中,郑委老师提到了:教育的智慧=原因+方法。真心地去爱+正确的爱的方法=真爱,正确的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让孩子自已能做的事情自已做,不剥夺他负责任的权利,失去责任的孩子长大不太会成功;平等与尊重原则、ABC原则、交换原则、改变原则等的实施都非常实用。

(三)挑战心理学医生的诊断。

    小飞同学因惧怕失败,不来学校读书,父母在无望之下看了华师大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诊断结果是:抑郁症,还配了药。他妈妈回忆告诉我:当孩子面对药时,他喃喃自语:“这不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吃的药吗?”她当时还是何等的痛苦。之后,每每碰到问题,心理医生总是要求家长不能再对孩子提要求了……

学习后的第一次家访让我得到了与心理老师截然不同的“诊断”结果:孩子责任感缺失,不愿为客人倒茶、不会感恩父母、家中一切被包办代替、精神空虚、缺乏信仰……,恰恰作为他本人来说,最需要的是多对他提要求,如果再不唤醒他的自我责任意识,今后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在他的家里,不断地用语言去刺激他,我要求他为我倒茶、要他与我分别时握手、要他为我卖“海绵宝宝”……我先问他:“今天我想来问问:其他的孩子都去学校读书,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不去?”“无聊!”我追问:“如果你觉得在家有意思,有意义,那么你露出笑脸让我看看,我也就不责怪你了。”“你不开心,还不如去读书,可以学到知识,我不是来求你读书的,我只是担心你养不活自已,不如这样吧,不去学校也可以,就去就业局学一门技术吧,反正读书最终是为今后的工作。还有我要提醒你,一个正常的人,如果长时间呆在同一地方想同一件事情要出问题的。想不到他很积极:“那我这个房间呆几个小时,那个房间呆几个小时……”

     第一次的家访让我知道他最喜欢吃“烧卖”,让他卖了一元钱的海绵宝宝。但真正要做工作,起最大作用的人,是他的爸爸与妈妈。

(四)孩子有“病”,谁吃药?

    这是个看似滑稽,实则深刻的问题。这里所谓的“病”是不是指身体上,而是行为上的。比如,孩子不听话,不上学、学习差等等。如果孩子有了以上种种症状,谁该上医院“吃药”、“打针”?答案是家长!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小飞要改变,必须要家长改变,家长总是被他的一两句话所牵制,很多据后来分析,都是他不来上学的借口。我们“嘉禾”小组讨论决定,必须要改变父母双方,才能改变孩子。即“通过对自已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可喜的是小飞爸爸妈妈不仅参加家长教育工程首期指导师的培训,也非常积极地在实践,我们方案是:不被孩子的话所牵制,努力用积极的思想引领孩子;运用交换原则,你尽学习义务,才可以玩电脑;不读书,整天玩电脑要有网瘾,拨网线;不管有没有用,要求要提,激发他的责任感;少加理睬,做好自已的事情。

    这是一个正在实践中的案例,也许还会有反复,但家长教育工程中的理论已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实效,所以我们对将来充满信心!不管困难再大,我们终究会不断努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