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为纪念英国作家、记者、政治家乔治.威尔斯诞辰150周年,俄罗斯发行1枚纪念邮资封(图1)和1枚莫斯科邮戳(图2)。
         
                                      
图1                       
   
  
                  
图2                                         
图3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9.21-1946.8.13)(图3),生于伦敦郊区的布罗姆尼小镇,家境贫寒,少年就学徒、打工,1884年得到一笔助学金,进入堪津顿科学师范学校,在这里学习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天文学,1890年以动物学的优异成绩获得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后在伦敦大学函授学院教授生物学。1893年从事新闻工作,少年时学徒的经历使他形成了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而且贯穿他的一生。1891年开始为一些报刊撰写文章,1895年在《全国观察家》上发表了“时间机器”(图4)引起轰动,从而一举成名,接着又陆续发表了“莫罗博士岛”、“隐身人”、“世界大战”(图5)等,因此成为19世纪90年代英国科幻小说和资产阶级未来学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威尔斯曾与英国著名文学家萧伯纳结为密友,并加入费边社,成为其重要成员,后来与之发生分歧并退出该组织。
    
  
     

                     
 图4                                  
图5
   
一战期间,威尔斯参加了国联活动,并前往多国访问,其采访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轰动。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成为高尔基家的客人(图6),曾经于1914、1920和1934年三次访问苏联,1920年访问时受到列宁的接见并进行了交谈(图7),虽然他不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仍作了较为真实的报道,这在当时很为少见,在与列宁的交谈中发生了分歧,后来他写了“俄罗斯在黑暗中”1934年第三次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见面,对于这次会见,他做过详细描述,本来以为斯大林是暴君、自我为中心、嫉妒、可疑,但接见后,这些疑虑便不复存在,而是真诚、体面;此外还会唔过罗斯福。
      
 
                                     
图6
       

                                       
图7
  
乔治.威尔斯一生创作了100多部小说,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及政治各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尤其是他的科学小说,不仅能燃起人们对科学的热情,激起对未来的遐想,更能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他的作品“外星人入侵”、“空中战争”、“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未来的面貌”、“沉睡者醒来”、“未来互联网纾”等等,都说明了他的科学思想超前于他的时代,在世纪之交,他预测到战争将使用毒气、坦克、飞机和激光装置,尤其在当今世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产品推陈出新、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扩散,人类对待科学技术谨慎与否、明智与否,都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死存亡。
  
1946年8月13日,他病逝于伦敦,根据遗嘱,他的骨灰交由儿子从怀特岛洒在英吉利海峡上。
   2016年12月1日,为纪念法国雕塑家莫里斯.法尔科内诞辰300周年,俄罗斯发行1枚纪念邮资封(图8)和1枚圣彼得堡邮戳(图9)。
      

                                     
图8
  
  
             
 图9                                     
图10
   
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1716.12.1-1791.1.24)(图10),生于巴黎的普通人家,法国雕塑家,法兰西美术学院负责人,被誉为路易十五时期洛可可风格雕塑第一人,早年作为木工学徒时开始尝试泥塑,1734-1744年在雕塑家勒穆瓦纳的工作室学习,1744年他独立完成了第一件大理石作品“克罗托那的米罗”取得了极大成功,十年后的1754年,他又创作了同一题材的变体作(大理石,卢浮宫)(图11),使他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并成为院士。他的作品受到蓬皮杜夫人的宠爱,并为她完成了大量订件。1757年,他担任法国赛弗尔瓷厂的艺术总监并为之创作了许多室内装饰雕塑、描绘寓言和神话人物的作品,其中最佳作品有“浴女”(图12)和“可怕的丘比特”(图13);
             
                                         
图11
            

                                         
图12
            

                                          
图13
   
“浴女”具有一种古典的高雅的美,同时又继承了洛可可的艺术风格,强调了女性人体的曲线美,那流畅褶皱的布和细腻的躯体形成了优美的对比;丘比特是一个开朗、调情、有时残忍的爱神,他的箭袋里装满了箭,有力的统治着人们的心灵,既可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也可带来残酷的爱情折磨。法尔科内的丘比特是一个顽皮、快乐的孩子,他狡猾地微笑着,好像在威胁和警告,他要随时准备从箭袋中拿出一只灾难性的箭头放在受害者身上。丘比特的形象极具特点,具有洛可可风格,本来是为装饰巴黎豪宅一处闺房,但展出后却取得巨大的成功,引起收藏家的关注,并被雕塑家多次反复,在卢浮宫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都有。
   
法尔科内与法国杰出的理论家丹尼斯.狄罗德建立了亲密的友谊,经狄德罗推荐,俄皇凯瑟琳二世委托法尔科内为彼得一世创作一座纪念碑,1766年他应邀来到圣彼得堡,在开始工作之前,研究了许多历史文献,在圣彼得堡参观了与彼得一世、宫殿、绘画、雕塑有关的一切,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研究雕塑的石膏模型,历经12年的艰辛,于1788年完成了这尊整个时代的宏伟纪念碑作品“彼得大帝纪念碑”(图14)。
          
 
                                              
图14
   
这座雕像屹立在涅瓦河畔的参政院广场上,是18世纪最优秀的纪念碑雕刻,是法尔科内一生最杰出的雕塑作品,经普希金的诗歌赞美后,“青铜骑士”便成为该纪念碑的代名词,引来世界上许多艺术家到俄罗斯首都一睹这位大师的杰作。纪念碑的基座是用(在距圣彼得堡不远的芬兰湾岸边找到的)一块重约2000吨的花岗岩加工而成,高5.1米,保存着自然形态,彼得大帝塑像净高5.3米,他正伫马在悬崖边缘瞩目远望,奔马与海涛般的岩石基座共同构成向上飞腾的气势,骑手的头像在彼得大帝的肖像画中也是个全新的形象(图15),对于铜像头部的设计,法尔科内进行了三次尝试,最终由他的学生和助手玛丽.安妮.科洛雕刻,彼得大帝头戴桂冠安坐在前蹄腾起的骏马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右手的姿势表示一种无形的力量,显示出所向披靡的风采。
          

                                        
图15
  
由于整个雕像的重心落在骏马的后蹄和尾巴上,法尔科内出色地克服了这个技术上的困难,让马的尾巴搭在象征“大自然和守旧势力给彼得大帝设置障碍”的毒蛇身上(图16),关于这一构思没得到叶卡捷琳娜的喜欢,法尔科内解释说,一切伟人都战胜过不知感恩的人的嫉妒,因此被践踏的蛇的形象不能省略女皇终于同意,这条硕长的毒蛇由俄国雕塑家戈尔杰耶夫完成。
            

                                     
图16
  
由于“青铜骑士”是俄罗斯一尊巨大的雕像,因此有许多人都想参与,他的设计理念遭到女皇、官员、甚至艺术学院主席的干扰或排斥,法尔科内忍受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厌倦了这些狡辩,大发脾气,1778年完成后,没等纪念碑安装就离开俄罗斯回国。1782年8月7日,参政院广场举行盛大仪式,庆祝彼得一世登基100周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20周年,同时举行了“彼得大帝纪念碑”揭幕仪式,彼得大帝正如雕塑所展示的那样,冲破重重阻力,在这片沼泽地建起了美丽的城市,而这尊雕塑却成了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为了表彰伟大的艺术家,叶卡捷琳娜二世奖给法尔科内一枚带有青铜骑士轮廓的金牌,当雕塑家获得这枚金牌时,泪流满面,意识到他已完成了一生的工作。但在金牌颁发6个月后,他就瘫痪在床,直到1791年1月24日去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