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巴盐古道还不广为人知,相信都对“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哦,啷啰...”
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民歌是耳熟能详的。其实,这首广为传唱民歌就是来自巴盐古道上的背盐哥的吆喝调子,经整理发掘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是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代表作之一。

巴盐古道是继古代丝绸之路、玉石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之后的第五大古道,是维系川渝鄂湘黔边区土家、苗汉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又一情感之路、文化之脉。
---《中国国家地理》
-------------------- 鱼池老街
-------------------
鱼池镇,位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距离县城约四十公里。相传,宋代于现场址建有文武二庙。武庙正殿下有天然水池一口,每年春夏雨季时,鱼随着池水漫出,遂得名鱼池坝。如今的鱼池镇,新楼林立,热闹喧嚣。是石柱山区里重要的乡村场镇。
鱼池场镇的一处角落,还遗存着一段老街。这条不足三百米的老街,是从前悠久的巴盐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千年盐道上的重要驿站。现在鱼池的土家老街,更是巴盐古道上仅遗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最具土家族传统风貌的一条老街。

这条曾经繁华喧嚣、商贾云集的老街,已历经世事沧桑,铅华洗尽。变得寂寥清冷。很多的木楼都已人去楼空,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坍塌。



老街现在的居民,大都是些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昔日老街的繁盛早已湮没,感觉在不久的将来,这条存留到最后的土家老街也会随着时间流逝,消失在我们的视野,老街的故事也会戛然而止...
这次秋天去巴盐古道拍摄,秋收之后的鱼池老街,金黄的玉米,红色的辣椒,青色的腌菜,一串串、一溜溜的挂满了古老的吊脚楼。给沉闷苍老的老街,增添了明亮的色彩和生机。
--------------------
巴盐古道
-------------------



唐宋以来“巴盐销楚”,形成连接巴楚及周边地区商贸的“巴盐古道”,历代忠县的井盐和蜀绣、丝绸等蜀产商品,由北岸的石宝寨码头船运至南岸西沱镇,起载上岸,靠肩挑背驮,经陆路的黄水等地到达湖北利川,再分两路至鄂西和湘西等地。返程则将楚地的桐油、漆器等产品运回西沱,然后销往川蜀各地。巴盐古道涉及渝、鄂、湘、黔三省一市,蜿蜒一千多公里。

资料记载,当年的背盐哥背负近两百斤的货物,从长江边的西沱,到达湖南的龙山,一路风餐露宿,往返来回要一个月零两天。所得收入除去途中花费外,仅余两斗米。当时身在社会底层的背盐哥的生存状态,是极其艰难万苦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巴盐古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背盐哥这个古老的行当,也终于退出了现代社会。


巴盐古道及石柱土家族的“盐运民俗”,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背盐哥,只是现场的实景表演,他们背着扁背、穿着草鞋,吼着号子,走在石板路上,用生动、逼真的方式还原当年巴盐古道上背盐汉子的劳苦与艰辛。

背盐哥艰难行进的背影已随时光渐行渐远...

《远去的背盐哥》。背盐哥与老马,这两个千年盐道的历史符号,已离现实越去越远,日渐成为人们日益模糊的记忆。
-------------------- 土家风俗
-------------------

鱼池老街的两旁,都是连成一排的吊脚楼。古老的吊脚楼高低错落,因长年累月烟火熏烤,木楼变得斑驳油亮,格外的古朴沧桑。吊脚楼具有十分浓郁的川东土家族特色。

吊脚楼的楼檐下,主要用于晾晒粮食。秋天悬挂玉米,晾干腌菜、辣椒。既避雨雪,又容易风干。悬挂的玉米摘取也十分的方便。
楼檐下,也是休息、吃饭、会客聊天的地方。
土家族老人,至今还保留着缠头帕的习俗。
用烟杆吸叶子烟。
挂满玉米的农家院子。

表演土家族风情的村姑。
表演队的导演兼主持人。
划龙船。
打花棍。
嚼着口香糖看表演的小姐妹。
《新毛衣》。看见拍照有意露出新毛衣的男孩。

打川牌的老人。

老手艺的剃头匠。
泥瓦建筑的川东民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