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王宫始建于公元十世纪,距今已逾千年,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位于暹粒市区东北,约一小时的车程。女王宫虽然地处远离吴哥的丛林,也没有吴哥寺那样壮观恢宏的气势,但女王宫建筑布局玲珑和谐,尤其是宫殿的雕刻极其精美,代表着古代高棉雕刻的最高峰,被美誉为“吴哥古迹明珠”和“吴哥艺术之钻”。是去吴哥不容错过的一处精华景点。

女王宫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是由女人建造的,因为只有女人才会有这样的巧手,把每块石头都雕可得这样玲珑剔透,每尊石雕像都造型得那样巧妙逼真。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一座在战乱时期,远离王都供后妃们藏匿避难的宫殿。




游览完女王宫,早已被千年不朽的雕刻艺术瑰宝所震撼。感觉其实女王宫何以得名已并不重要,最关注和疑惑的是它留存于世的建筑雕刻作品,那些巨大的红砂石块是如何搬运堆砌的?怎样的工艺能在坚硬上岩石上雕刻出如此细腻生动图案?这些雕刻为何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好,并色彩艳丽?这些不解的疑问与好奇,确实让人在那里流连忘返。



女王宫整个建筑玲珑奇致。宫殿的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完全被浮雕覆盖。宫殿的浮雕图案精致华丽,线条柔美。雕刻玲珑剔透,层次丰富。无论每个细节,都是巧夺天工的完美之作。女王宫整个暗红色的建筑材质,也使得宫殿更具鲜活灵动之感,很难想象这座宫殿,已经在这里存在千年。


林伽(男性生殖器),湿婆的化身之一。

女王宫主要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参道上的林伽,和门楣上湿婆神的雕像。


走进女王宫
女王宫的东门。东门的大小可见女王宫的小巧玲珑,但门楣上的花纹浮雕足以看到刻画的精美。






穿过东门,是狭长的参道,两边是密布的林伽,和残留的石柱与废墟。

走过红莲花盛开水池,来到女王宫的第二道塔门前。

第二道塔门的门楣造型优美,花纹细腻精致。尤其檐角的螺旋形造型,线条精巧灵动,造型富丽华贵。


进入女王宫核心区域,中间是第三围墙的大门,但围墙已坍塌只剩下低矮的墙基。在第三围墙大门的左右两边是藏经阁。大门的后面是中央殿堂和南塔、北塔,最后面是一座砖砌的圣堂。女王宫的核心区域现已保护,不能进入,只能远观。


女王宫的每一座建筑都布满了雕刻,刻画了许多取材于印度教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这些雕刻叙事清晰,形象生动,将古代高棉人的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雕刻上半部分,是大象给毗湿奴神的妻子克拉西米以圣水淋浴。神话里的克拉西米异常美丽,是印度教理想妻子的形象。下半部分是毗湿奴神的坐骑伽卢荼与蛇神那加在缠斗。


宫殿前的守护神雕像。原件已移至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只是复制品。

手持弓箭的罗摩王子帮助猴王苏格利瓦从哥哥手中夺回了王位和妻子。

雕刻的是湿婆神和他的妻子乌玛女神正在修炼,这时婆罗门僧人开始了争斗,世界陷入了混乱。乌玛请求爱神卡玛让湿婆神结束冥想。爱神卡玛却被湿婆神额头上的第三只眼中发出的光芒烧死。乌玛要求湿婆神让卡玛复活,但此时已只能复活卡玛的灵魂。正是因为爱神的灵魂复活之后不再消失,世界上才有了爱的永恒存在。

从柬埔寨回来,翻阅了一些资料,对女王宫的不解之谜才略有了解。原来女王宫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红砂岩砌成。红砂岩是当时的工匠用高棉特有红土加工而成的,红土黏性极强,在自然条件下富含水份,也是松软的,工匠们用特制的大模具,将红土夯实成形,再晾晒风干,在风干过程中,表面便于雕刻出复杂细腻的图案,宫殿建成雕刻后经过风干,红土就变得异常坚硬,色泽与图案得以保留至今。不得不敬佩古代高棉人的建筑智慧,创造出女王宫这样不朽的传世之作,经历千年风雨依然完好精致。

这些现代的女子,总是爱在女王宫精美的窗棂下、门框里留下时尚艳丽的身影。相信女王宫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会在一代一代现代人的崇拜与感动中,得到永恒。

女王宫里的小女孩。

女王宫附近的田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