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

分类: 【古都】洛阳 |
在洛阳周公庙内矗立有一座八角石亭,石亭内保存有一方日本国橿原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户田守亮先生捐建的“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仿(访)都之地”纪念碑,此碑是为纪念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大量遣隋使、遣唐使的历史事件所建,可以说是中日友好往来的见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今在碑亭附近还留存有几方明清时期的碑刻,虽然碑身多有残损碑文也已漫灭不清但仍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日本,古称倭国。早在东汉光武帝时,就遣使入朝,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十分悠久。而自隋代开始,中日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千余年前,大批的遣隋使以谦谦学子之风,启航扶桑,西渡华夏,学习先进文化,造福东瀛,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西元600年至614年的隋朝十五年间,日本共派遣隋使四次。到了唐代,日本依然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从630年到894年的260多年里,正式的遣唐使大约有12次。后来,日本以洛阳为蓝本进行建造,又将洛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雅名代称,就是日本的平安京。
碑亭东侧矗立有四方明清碑刻,多为近年洛阳地区基建出土之物,后又迁移至周公庙博物馆院内,这四方碑刻中最大的高约近3米,可惜碑身文字已经辨识不清,隐约可见斗大的“明”字。
周公庙内的残石遗存
在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和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周公庙博物馆鼓楼一层展厅联合举办了宋金雕砖《牡丹印记》展览。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仔细遴选8块彩绘牡丹雕砖展出,这8块牡丹雕砖为该馆馆藏牡丹雕砖中的精品,出土于新安县厥山村北宋墓和洛阳史家屯金墓。八块牡丹雕砖中有折枝牡丹、盆栽牡丹、瓶插牡丹等,牡丹形态各异,色彩鲜艳,活灵活现,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的丧葬观念,古人十分重视建造墓室。在西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和关中一带开始用砖建造墓葬。砖(特别是小砖)的使用,克服了石质、木质建材的种种缺陷,在建造墓室方面具有方便灵活、规模可控的诸多优点,东汉时期砖砌多室墓成了最常见的墓型。随着木结构建筑建造技术的高度成熟,人们开始模仿房屋建筑部件细节营造墓室,出现了构造熟巧和装饰繁缛的仿木构雕砖墓,宋代仿木构雕砖墓盛行,成为中国墓葬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墓形之一。


宋金时期的仿木构雕砖墓里,有众多祥瑞图案,有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寓意高洁的莲花,祈求多子多福的石榴、童子,辟邪的狮子等,其中牡丹数量最多。牡丹代表吉祥富贵的观念早在隋唐时期就形成了。由于栽培不易,牡丹价值昂贵,只有豪门富户才玩赏得起。到了宋代,宋仁宗、真宗两位皇帝最爱牡丹,花开时节爱头戴牡丹,还常把牡丹赐给亲近的大臣簪戴。皇帝的欣赏和贵重,极大地推动了牡丹种植业的发展,昂贵的牡丹才逐渐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正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所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牡丹遂被全民接受成为代表吉祥富贵的象征物。

部分文字介绍: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前一篇:再访郑州岳砦乾隆圣旨碑
后一篇:洛阳吴佩孚大帅府(张家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