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烈士陵园、吉鸿昌烈士墓、黄岗寺遗址

标签:
杨靖宇吉鸿昌郑州烈士陵园焦裕禄黄岗寺遗址 |
郑州烈士陵园位于郑州市嵩山路与老郑密路交叉口向西300米路南(丹青路11号),始建于1955年,占地413亩,建筑面积9391平方米。陵园内安葬烈士134名,其中有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烈士,日本籍松井实烈士和苏联专家巴、阿、切明尼诺夫以及解放郑州而牺牲的烈士等。陵园内建筑设施主要有革命先烈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馆、郑州国防园、烈士骨灰堂,烈士墓区,吉鸿昌、吴焕先、彭雪枫、杨靖宇纪念碑亭,解放郑州纪念碑亭等建筑物,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革命先烈纪念碑位于陵园南园区的中心位置,碑高27米,寓意着“二七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修建于1979年。
四将军碑亭,位于纪念碑后部,修建于1984至1985年,是为了纪念着我省著名的四位抗日将领分别是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吴焕先。四座碑亭的形式、规格和色调一致。
靖宇亭
杨靖宇将军纪念碑的正面刻着朱德的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永垂不朽"。碑体左侧是谢觉哉的题词:"丹心贯日"。右侧是郭沫若的题词:"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於今赤旗满山河"。

杨靖宇生于1905年,他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1932年,杨靖宇受命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一度令日军闻风丧胆。1940年2月,因叛徒出卖,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战斗多日,最终壮烈牺牲。
焕先亭
1985年11月11日落成,碑体正面刻者邓小平的题词:"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体左侧是程子华的题词:"吴焕先烈士永垂不朽"。右侧是徐向前的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
1985年11月11日落成,碑体正面刻者邓小平的题词:"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体左侧是程子华的题词:"吴焕先烈士永垂不朽"。右侧是徐向前的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
雪枫亭
彭雪枫将军纪念碑亭刻着李先念的题词:"学习彭雪枫同志的革命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左侧是张震的题词:"向党员好榜样彭雪枫同志学习,为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而奋斗";右侧是张爱萍的题词:"功垂祖国、泽被长淮、患难与共、千古远爱"。

彭雪枫生于1907年,河南镇平人,早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被誉为红军中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带领部队主要在豫皖苏一带与敌斗争,战功显赫。1944年9月,彭雪枫将军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亲自指挥战斗时,不幸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吉鸿昌烈士墓
吉鸿昌1934年被反动派杀害的,他的墓原先在老家扶沟,后来为了更好地进行纪念,经吉鸿昌家属同意,1964年迁墓至郑州烈士陵园,至今已有55年。

烈士陵园纪念碑亭的后方有一大片墓园,长眠于此处的是在解放郑州战役中牺牲的部分烈士。1955年,郑州烈士陵园建成,有88位解放郑州的烈士迁墓于此,其中,大多都是无名烈士。

烈士陵园纪念碑亭的后方有一大片墓园,长眠于此处的是在解放郑州战役中牺牲的部分烈士。1955年,郑州烈士陵园建成,有88位解放郑州的烈士迁墓于此,其中,大多都是无名烈士。
焦裕禄墓
(1922—1964),山东淄博人,他身患肝癌,但仍忍着剧痛,坚持工作,以身殉职,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5月14日逝世于郑州。先葬于郑州烈士陵园,后遵其遗嘱迁葬于兰考,故郑州烈士陵园保留其有原墓址。
解放郑州纪念碑亭位于烈士墓区南侧,1988年10月,中共郑州市委、市政府为纪念郑州解放40周年而建立。1999年对碑亭进行了整修,将四周水泥栏杆更换为汉白玉栏杆,碑柱、碑座、地面外贴花岗岩。碑的三面分别刻有薄一波、秦基伟、谷景生的题词,碑后刻有中共郑州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碑文。
位于陵区一隅的苏联专家巴、阿、切明尼诺夫烈士纪念碑,立于1965年7月。
陵园花圃区留存的一对清代石狮,高约2米,两只石狮分立道路两侧呈蹲坐式回首相望,保存十分完好。
郑州烈士陵园以"褒扬先烈,教育后人"为宗旨自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后,前来缅怀和参观的人常年络绎不绝。每年清明节前后更是万人云集,“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郑州烈士陵园后记:黄岗寺遗址(年代新石器时代、东周,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郑州市西南部发现的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该遗址调查面积为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0米。发现有房基。采集有红陶钵、尖底瓶、彩陶罐等陶器残片,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前一篇: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