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上阳宫(双曜亭)与明代涧水碑

标签:
洛阳涧河上阳宫涧水碑明朝 |
唐代东都洛阳的东、西上阳宫之间,曾有“虹梁跨谷,以通行人”。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条“谷”就是涧河,“虹梁”即木拱桥,唐代涧河上修建的木拱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木拱桥。
http://s2/mw690/001MCeAOzy7buYN47lfb1&690现今洛阳涧河桥东边南侧,曾竖有一块唐代建桥石碑,1958年,石碑因故遭到毁坏,据碑文记载,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在今七里河村东的涧河上督工营造木拱桥。
http://s4/mw690/001MCeAOzy7buYQnekX53&690
唐代以后涧河上曾多次建造木梁桥。但因“水涸而建,水涨而倾,饰旧增新,殆无虚岁。”交通经常受阻,百姓不堪其苦。
http://s5/mw690/001MCeAOzy7buYZGHhW04&690
唐代以后涧河上曾多次建造木梁桥。但因“水涸而建,水涨而倾,饰旧增新,殆无虚岁。”交通经常受阻,百姓不堪其苦。
http://s5/mw690/001MCeAOzy7buYZGHhW04&690
(明代涧水碑为朝廷敕造碑记,是涧河桥营造的重要文献)
明正统元年(西元1436年),河南知府袁定,欲在涧河上修建石桥,正统二年袁定与榆次知府王瓒进京,呈表奏准明宗英之后,经过五年准备,袁定总管建桥事,判府山阳薛慎推荐丰城丁俊指挥施工,洛阳知府孙宏等监工督修,自正统八年(西元1443)十月动工,至正统九年(西元1444)五月,建成桥高三丈二尺(合今10.144米)长四十丈(合今126.8米)宽四丈(合今12.68米)的三孔石拱桥。
另据李贤撰写的《河南府创建涧河桥记》记载:“凡百所需,悉太守捐俸以给之,而僚属威助,民闻之欣欣相址。以石而鳞,起砌为虹三洞,高四寻,长四十丈,广四丈。自癸亥十月至甲子五月桥成。”
http://s9/mw690/001MCeAOzy7buZ4AUGYc8&690涧河石拱桥为洛阳至秦、蜀、滇、粤之通衢桥,使节驿骑通达无阻,商旅称便。
监察御史周济命李贤撰文刻石记之。
随后的500年间,涧河桥曾多次重修、改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伊王妃(明代洛阳城是伊王的封邑)曾捐修桥旁石坝。万历三十年(公元1592年),邑人许栋、道人杨一安曾对该桥进行过重修。1921年,吴佩孚驻军洛阳时,将其改建为5拱、长70余米、宽8.2米的石拱桥。
1946年4月,由洛潼公路改善工程处督工修复,同年7月完成。修复后仍为五孔,全长66.6米,桥面总宽4.75米,净宽3.8米,砖砌护栏高0.5米,每孔跨径自东向西依次为:6.4米、7.4米、7.2米、11米、7.2米。
1955年中州桥建成通车后,此桥已失去作用,但旧桥仍存,仅供人行。后因为影响涧河泄洪,此桥于1987年炸毁,现仅存东岸的桥头遗址。
前一篇:洛博『唐代洛阳』大展(三)
后一篇:唐『神都』上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