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洛阳老城东约十二公里
始建年代: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
建筑年代:元、明、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 (转文)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白马寺平面示意图
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等。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
殿内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弥勒佛龛为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乃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
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殿内有一口引人注目的明代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佛殿,白马寺的主体建筑物,是明代所建。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
殿中央供奉着明、清所塑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
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名"大佛殿"。释迦牟尼左旁站立的是摩诃迦叶尊者,乃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右边站立的是阿难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左右两侧的坐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手持经卷)、普贤菩萨(手拿如意)。二菩萨作为"智慧"与"德行"的化身,来胁侍释迦牟尼佛。此三尊像又称"释迦三圣",为明代泥塑作品。外边两侧站立的是散花天女。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
大雄殿,明代悬山式建筑。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
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元代所塑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该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壁辉煌,十分壮观。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旁设楼梯,可供人上下,可谓是"殿中楼阁"。天棚上画着莲花图案,色彩艳丽,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两位天将韦驮、韦力,手持法器,守卫左右。十八罗汉分列两旁,栩栩如生。这是寺内造像艺术最为精湛,装饰最为富丽的一层大殿。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左边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右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故又称此三尊佛为"横三世佛"。
大雄殿后门面北站立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
接引殿,此殿是寺内最小的一层殿。原殿火焚于同治元年,再建于光绪九年。长14米,进深10.7米。
殿内供奉主尊佛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呈接引状。左侧手持净瓶的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手持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一佛二菩萨称为"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意思是说,只要一心不乱,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放光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

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高台建筑,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长42.8米,宽32.4米,高6米,以青砖垒砌,从砌法和券石上的匠人题字来看,应为汉代所建。
现存砖石高台重修于大明嘉靖三十四年。
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永平年间,蔡愔等取经回来后,即把所取经典和佛像供奉在此台上,同来的印度二高僧也在此台上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便是在这里译出问世的。自东汉后,此台均为历代藏经之处。
毗卢阁,长15.8米,宽10.6米。重檐歇山楼阁式,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代重修。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左边为文殊菩萨,背光中有青狮;右侧为普贤菩萨,背光中有白象。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该像为清代所塑。毗卢阁前,东有摄摩腾殿,内供印度高僧摄摩腾大师塑像;西有竺法兰殿,内供印度高僧竺法兰塑像。
其他。。

药葫芦,寺里的和尚说摸一下,再摸身上的病处,病就可痊愈。
藏经阁
文字资料:洛阳白马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