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卡拉到蓝毗尼——尼泊尔旅行第六日随记

标签:
旅游尼泊尔蓝毗尼博卡拉 |
分类: 摄影 |
(隔着窗户拍摄的沿途风光)
带着没有看到雪山的遗憾,我们告别了费瓦湖和美丽的博卡拉。
1月31日早上,我们离开了所住酒店,坐出租来到了博卡拉汽车站,这个汽车站很破。
(走进客车)
汽车也和我们从加德满都到博卡拉的豪华旅游大巴没法比。这是一个
8点50,汽车开出了汽车站。出了博卡拉,路况就越来越差,颠得很厉害。汽车一路盘山而行,停停站站,休息了很多次。这里的环境简直了,一直到蓝毗尼都是爆土扬场的,路边的植物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土。来往的行人本来就面色黧黑,挂满灰土,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里的人面黑心善者大有人在。他们的肤色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心善与文化有关,不像我们上国有的人脸色很好看,心却黑的无法形容。
这个老外很风趣,是个倒爷。
路边店的饭不敢吃,自己带的。
拐弯处会车很困难。
树叶上落满尘土。
脚下是厚厚的尘土。
从博卡拉到蓝毗尼300多公里,我们走了9个多小时,这一路很辛苦。
蓝毗尼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是释迦摩尼的出身地。蓝毗尼在梵文里是“可爱”的意思。
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蓝毗尼的花园,因此而得名。
大约公元前7世纪时,蓝毗尼所在地是释迦族建立的一个小国,国名叫迦毗罗卫。一天,王后摩耶夫人路经这里,她手攀娑罗双树,从右肋生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被取名为悉达多·乔达摩。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了一段宫廷贵族的享乐生活……但是,王子并没有在宫中长期享乐,而是向往济世济民的重大责任。据说悉达多·乔达摩于29岁出家,随后遍访当时著名的宗教大师,直到35岁时,才在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成道后他长期在恒河流域讲经传道,并使得佛教逐渐传播开来。
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是后世佛教徒对悉达多·乔达摩的尊称,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是圣人的意思。
蓝毗尼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国唐玄奘西行取经时经过这里,并且看见了阿育王,并记录在《大唐西域记》里。
(终于到目的地了)
下了客车,我们打了一个电动车进入了蓝毗尼发展区。
据女儿说这里有:中华寺、韩国寺、日本寺、越南寺、泰国寺、澳地利寺、藏传佛教寺等。
晚上,我们住中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