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密营地枪的设置

标签:
打猎东北抗联密营地枪 |
东北抗联密营地枪的设置
大概是上世纪末,我读到了抗联老战士于保合的回忆录《风雪松山客》(中共黑龙江省汤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一书,书中有一个细节是于保合被地枪击中了,这个细节我记忆深刻。可我怎么也想不起在书中的那一部分了。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了《风雪松山客》来,翻来翻去也没有翻到那一段。于是就给于老的儿子于光老师打了一个电话,他说,这个细节就在这本书中,是1938年的事情。果然,我在第38页看到了这个细节:“1938年初夏,金策同志叫我送信,约周保中在六军一师医院相见。谈目前抗联形势问题,并决定三军四师南下依兰,配合二路军远征。我走出20里路,碰上六军一师医院设下的地枪,枪响了,把我的右臀部打伤,没伤着骨头。我忍痛走了五六十里路才赶到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
于保合说地枪是六军一师医院设的,而且是设在五六十里地之外。这恐怕主要是防止敌人进入密营,狩猎到在其次,因为五六十里地之外,就是猎获到猎物,也早叫其它动物吃掉了。东北抗联的医院一般都设在核心密营区内,少有人前来,而于保合是急于送信,也就误打误撞地撞响了地枪,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所谓地枪,在东北林区也叫自响炮,一般是将装好子弹呈待发状态的沙枪,也就是老洋炮支放在地上,用支架固定在动物通路的一侧,扳机处安置弓形板,作击发时的动力,弓形板上有趟线,拉到动物通路上,当动物触到趟线时,即可将枪击发,杀伤动物。
看来打伤于保合的枪不是沙枪,如果是沙枪,他可就惨了。
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在《松雪松山客》1982年油印本第85页看到这样一句“炸子没伤着骨头”,这应该不是沙枪,沙枪一般都是霰弹,给人和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
我在《周保中简短日记》中也看到关于设置地枪记述:
1936年:
规定活动于十四日在平房附近集合。又,在门前断树下留信。
午正,派刘副官带陈指导员第一连(欠二班)先出发。
王队长回谢房。昨晚夜间,王队长带同王复生进入东房时,行距房里许,原埋设有地枪,王队长等不知而越过,幸未触发,否则危险极矣。而今日午后二时,地枪忽自爆发,原因尚未查明。
1938年:
派遣陶副官等四人赴西密营检查粮食储藏情况及搬运被服厂机械,并分遣劳动班建一简单营舍。
去岁依东五军部队战利获得之优良乘骡一头,病倒毙,又临时马厩,为虎夺噬去马一、伤二。
嘱庞把头安置地枪并派范司务长前往马厩,准备打虎。
地枪的安设,不仅可以杀伤猎物,对人同样能造成伤亡,这是很危险的一种捕猎方式,二十多年前东北林区一些猎人还用这种方式打野猪,现在禁枪禁猎,已看不到这种捕猎方式了。
通过周保中这两则日记,可以看出第一则日记中所设地枪是为了拱卫密营而设置的,而第二则日记中所设地枪完全是为了狩猎,而且是为打虎,因为老虎把军马吃了。
通过于保合和周保中的记述,可以看出设置地枪是东北抗日联军拱卫密营的基本手段之一。(史义军,2016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