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惟廋影,随我到天涯——李在田诗稿的故事
(2016-08-20 19:10:14)
标签:
李在田于力于浩成 |
分类: 历史 |
多情惟廋影,随我到天涯——李在田诗稿的故事
史义军
在我的手头有一套李在田的诗稿。李在田(学礼)是诗人,但我对他的经历并不了解。今天,我在网上搜李在田的名字,在一个名叫东升的博客上发现了一篇博文,名字《叫爸爸》。文章关于李在田的经历和李在田诗稿所述经历极其相似。可以肯定地说《叫爸爸》中的李在田和诗稿作者李在田就是一个人。《叫爸爸》这篇文章是李在田的女儿李艺苑口述,东升记录整理。文章说李在田“1943年初北上上延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李在田先生是1943年自广东先到四川的,期间写《旅途杂诗四十六绝》,第一首诗是:
芒鞋到处草萋萋,笠影横斜独杖藜。
雨湿黄泥山路滑,野花无主鸟争啼。
诗稿中的这些诗写于广东揭西南桥中学解散后,李在田先生先后经梅江、梅城、曲江,乘汽车过平诸山,到曹溪参拜六祖像,后渡湘江,又乘火车抵衡阳,辗转到桂林、贵阳到重庆的旅途中。《旅途杂诗四十六绝》最后一首诗:
古道鸣飞辇,平芜暗落霞。
五陵风物美,三峡梦魂赊。
关塞今宵月,乾坤何处家。
多情惟廋影,随我到天涯。
这首的题记中说“右诗作于一九四五年自蜀入秦道中”。说明李在田先生是1945年到延安的。
李在田的诗能保留下来,是他1945年抄录给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于力(董鲁安)先生,由于力先生保存。于力先生1953年逝世后由他的儿子于浩成先生保存。2013年于浩成先生将诗稿交给我。于浩成先生并不了解李在田先生,嘱我查找李先生的后人。
今天,看到《叫爸爸》这篇文章,我很激动,李老的女儿今年也已经78岁了。她的口述提到李在田先生1940在揭西县南侨校刊《文化堡垒》发表过一首自由诗《望》:
每个傍晚都是一样的,
我悄悄地爬上了石牛埔的山尖,
望着满天绮丽的晚霞,
望着西方暗淡的夕阳,
遥远的天壁,
带来了遥远遥远的情思。
眼前只是些模糊的林木,
模糊的田园、村庄,
连接着隐约的云山,
一片渺茫,
满腔怅惘,
朝向那望不尽的去处啊,
再不见我可爱的故乡。
故乡,故乡!
望不见的可爱的故乡!
你在我们眼前已经成为幻象。
这幻象偏要刹那地显现:
也许是你炮火洗荡了的战场,
也许敌机正不断的在你头上飞翔,
也许今日铁蹄踏过汕樟公路,
比破坏了的昔日更要荒凉。
是的,昔日塔山寺上的赋诗题壁,
龙潭深处的倚石听泉,
什么逸兴柔情,
到今日只是一种梦想!
梦想,梦想!每天都是一样。
一样的云山烟景,骚意诗肠,
可是无情的战争啊,
再不许我和故乡相见,
残酷的敌人更使我异地流亡!
我是不是依旧行吟歌哭?
是不是只有感慨悲伤?
看!烽烟已弥漫潮汕,
抗战的旗帜正在飘扬!
伟大,壮烈!是谁的血在飞溅?!
是谁的吼声唤出了震天的音响!
懦怯变成了坚强,
是谁啊,从象牙之塔跑上了火线!
别再犹豫吧!
不许退缩——为了故乡!
为了可爱的故乡,
起来呵!看我们来一个搏斗的吼喊!
李艺苑说“现在我和弟弟读这首诗时,都觉得如见父亲之貌,这容貌就从那字里行间跃出,使人思念,久久难以平静”。
我读这首诗,感到此诗的意境和《旅途杂诗四十六绝》中一些古体诗的意境颇为相似,这些诗大都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怀恋,“关塞今宵月,乾坤何处家。多情惟廋影,随我到天涯”。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别妻抛子奔赴解放区,没有牺牲在抗日战场,却于1947年战死在内战之中,至今已六十九载,可以说李在田先生望眼欲穿也没能看到故乡、看到亲人,只能行吟歌哭;妻子儿女也一样自和李在田先生分别后也再未见到李在田先生,只能梦中相见。呜呼!感谢于力、于浩成父子保存下来这极为珍贵的诗稿。这诗稿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如果能够出版,当能告慰李在田、于力、于浩成前辈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