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史》读后之十三
(2015-11-30 09:07:16)
标签:
出版社党史东北抗日联军史 |
分类: 杂谈 |
核对引文是编辑的基本功
史义军
在《东北抗日联军史》第234页中有这样一句话“队伍下设两个中队,有100余人”。下面注释说“《仲云巡视满洲的报告第二号》(1932年6月13日),载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0,1988年印,第381页”。注释中说的“仲云”不是冯仲云,是姚仲云,他的后人还在,在广东,我们通过电话。几年前我就对这份文件看过多次。这份文件是介绍巴彦游击队创建过程的。《东北抗日联军史》引用这份文件内容时,没有忠实于原文,也没有加引号。原文是“这次在巴彦经过北平回来的学生的关系,已经领导起一队武装共有一百余人……”。我不知《东北抗日联军史》的编者们怎么突然冒出了“下设两个中队”的说法来。在姚仲云的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注意“如是后来又溃散了五十余人,现在退到巴彦与呼兰交界的地方会合了马占山溃兵一百余人,仍编成了一个队伍……”(381页),在整个381页也没有“下设两个中队的说法”。从人数上来说,溃散了50余人,后来加上马占山的溃兵是150余人。而《东北抗日联军史》还说是100余人,余多少?余50多人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编书可不行。另外,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编辑还说认真核对了引文,可信吗?一位资深编辑昨天在我的微信中留言说:“核对引文和文献资料出处是编辑的任务和基本功,现在很少人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