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林业局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考察记(二十四)
标签:
黑龙江兴隆鸡冠山木兰赵尚志 |
分类: 历史 |
于九江投降日伪的目的是驱走第三军
史义军
我在兴隆林业局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踏查期间,经常能听到当地老百姓谈到九江队的故事,当地老百姓普遍认为九江就是胡子。我告诉他们于九江确实当过胡子,但他也是赵尚志的收编队,当过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七师的师长。2003年木兰县人民政府关于申报革命老区的材料中也曾多处提到过“1936年,赵尚志、李兆麟等人率抗联三军部分力量进入木兰,在蒙古山地区收编了‘九江’、‘化民’、‘大东来’、‘一抹脸’、‘长山’等武装力量”,材料中也多次提到鸡冠砬子。
关于于九江的情况,赵俊清先生所著《赵尚志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的《赵尚志传》第389页至390页中说:
由于敌人残酷进攻和严密封锁,特别是“集团部落”政策的广泛推行,抗日斗争环境日趋艰苦。一些经受不住艰苦斗争考验及政治方向不明确的人开始动摇了。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收编队抗联第三军第七师师长于海云。
于海云系惯匪出身,报号“九江”,又称“于九江”。1934年在党的反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哈东抗日斗争形势的推动下,曾参加到抗日行列中来。但他始终动摇不定,曾伙同“黄炮”在哈东掀起投降逆流。1936年他来到木兰蒙古山一带活动。同年夏秋之际,赵尚志率队在木兰、东兴、巴彦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活动,团结了一大批反日义勇军。于九江迫于巴木东地区抗日斗争形势的深入开展,害怕自己陷入孤立,再赵尚志的动员下,同意收编,并与之结拜为“把兄弟”。1937年初,赵尚志派张寿篯去木兰召集活动在蒙古山一带的“九江”、“东来”、“李化民”、“一抹脸”等义勇军、山林队首领开会,传达赵尚志对“九江”等的指示:“你们的日常行为,漠然无为,一事无成。应速停止过去的掠夺、放火、杀人等无益的匪行。要认清大局,中国人必须一致团结,组织有统辖之武装团体,以向抗日救国之途迈进”。不久,以“九江”部为主,吸收其他义勇军、山林队参加,编成抗联第三军第七师,于九江任师长,张德为政治部主任。但于九江匪性不改,不接受党对该部的改造。不仅如此,1937年秋,他开始极力鼓吹所部及其他义勇军向日本侵略者投降。他派人去巴彦与日寇永田进行投降谈判,领取了受降旗帜,并妄图东赴下江利用第三军内部一些意志薄弱干部进行内奸分裂活动,消灭或驱走活动于巴彦、木兰、东兴的第三军部队。于九江彻底背叛了反日斗争大业。他的叛变行动给巴木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带来很坏影响。
于九江作为一个匪性十足、性情奸狡的匪首,要逮捕他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万无一失,赵尚志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决定乘于九江由巴彦去下江鼓出投降,勾结土匪“访贤”进行叛变活动之机,采取欲擒故纵之策,捕捉这个背叛民族、破坏抗日大业的降敌分子。赵尚志为了稳住于九江,以免打草惊蛇,先派来司令部汇报工作的第七师政治部主任张德给于九江老婆送去一百元钱,并告诉说,这是送给于九江儿女买吃、穿用的。因为赵尚志在收编于九江时,曾按当时的习惯与他拜过“把兄弟”,称于为大哥。所以当叔叔的给侄男侄女点儿钱买东西用也理所当然的,不会引起他的疑心。同时,也告诉于九江,如果经济困难,可以亲自带几个人到司令部去取一些金子用。于九江见此,以为自己的投降叛变活动很神秘,赵尚志不知道,司令部对他还很信任呢,
数日后,赵尚志又派和于九江早就熟识的张兰生、李靖宇来到于九江所部营地。他们对于九江说:“赵司令想当面告诉你一些事情,请你到总部去一趟,顺便让你把七师需要的金子取回来。”于九江听罢十分高兴,竟得意忘形。
次日,于九江带着几个亲信,跟随张兰生、李靖宇等径向第三军司令部进发。狡猾的于九江被诳出老窝。途中,于九江被赵尚志早已布置好的第一师部队缴械逮捕,经审讯,弄清于九江投降日伪的事实后,将于九江处以死刑。
以上引文赵俊清先生是根据陈维哲,也就是张德的《关于抗联三军七师的回忆》(1963年4月23日)一文转述的,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很高。根据文中的表述,于九江的老巢是在巴彦和木兰交界的蒙古山一带,这里距离木兰和通河交界的鸡冠山也就三十多公里。于九江投降日伪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消灭或驱走活动于巴彦、木兰、东兴的第三军部队”。也就是说到1937年秋季,这一带还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根据地。于九江被处死的具体时间张德没有表述清楚。根据文中表述于九江是在去三军司令部的途中被抓并被处死的,于九江不可能见到赵尚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