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中美国大兵的漫画
史义军
2014年4月我和姜宝才及中国记忆项目组到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参观,战俘营中美国大兵画的漫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漫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战俘们的日常生活。这里我先根据百度资料介绍一下盟军战俘营的基本情况。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军军事重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在短短的五个月内,横扫东南亚,俘虏盟军近20万人。面对突然间冒出来的如此多的战俘,日军往往就地取材,例如军营、监狱、学校、厂房等等,全部用来充当关押盟军战俘的营房。日军在其占领下的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威克岛、爪哇、朝鲜和中国的沈阳、上海、潍坊、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本土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115处关押盟军及盟国侨民的集中营,其中包括日本称谓的“收容所”、“分所支所”、“派遣所”、“刑务所”、“俘虏所”等。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其中关押盟军军衔最高,遗址保留最完整的战俘营。
沈阳战俘营实际上是日本人设立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战俘集中营,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其中,美军战俘占大多数,其次为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战俘。它同时监管着两个直接隶属于"奉天俘虏收容所"的第一、二俘虏收容分所,那里分别关押着被俘的"二战"盟军少将级高级将领17名(最高的是中将)。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温莱特中将、金少将和摩尔少将;英国的帕西瓦尔中将、西斯中将;荷兰的普鲁顿中将、巴克中将和德富莱摩里中将;印度的马克雷中将、香港总督杨慕琦、英属海峡殖民地总督汤姆斯、荷属东印度总督斯塔夏麦尔等盟军高级将领和殖民政府首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