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收藏看杨靖宇两种牺牲经过

标签:
东北抗联杨靖宇王锦思姜宝才收藏 |
分类: 历史 |
从民间收藏看杨靖宇两种牺牲经过
史义军
一直以来关于杨靖宇殉难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在敌人围剿的最后关头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一种说法是被讨伐队射杀。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很多研究者根据抗联叛徒的说法,说杨靖宇将军是自杀的,而中日关系正常化后,一些来自日本的档案资料被披露,使我们知道了杨靖宇最后时刻的壮烈。
在民间收藏家王锦思收藏一本连环画中就说“杨靖宇单身和百多个敌人打了一个多小时,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了。他靠在树上,把枪口对准自己,让最后一颗子弹射进自己的胸膛……”。
1940年3月31日伪通化警务厅曾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满铁社员会编的《协和》杂志,第263期,公布了这个座谈会的文件,也是这个文件使我们详细了解了杨靖宇的最后时刻,使我们知道了杨靖宇不是自杀,而是战死的,不是死在日本人的手里,而是死在了叛徒的手里。座谈会记录稿中伪通化省通化县警尉益子理雄详细描述了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时刻:
益子:命令一下,我们立即武装起来,乘卡车出发。但是,卡车只能开到中途,不得已只好让报信的农民带路赶赴约定的地点。似乎他早已知道我们到来似的,在约定的地点连个人影也不见了。但是,雪地上却有很大的脚印,从那里开始向相距三百米的山上走去。于是我们便沿着脚印登山。这时,走在最前面的一个队员,虽然没有发出“有人”的声音,但是他用姿势告诉大家对面有人影。大家顿时紧张起来,将队员分成两组,一组从山顶,一组从半山腰,悄悄靠近,然后突然一齐向躲在对面岩石裂缝中的人影开始射击,人影在地面滚动着逃走了。我命令四五个队员留在山上监视人影的去向,我随后继续追赶。看来他已经完全丧失了逃跑的力气,再次利用山脚下的地物拼命地开始应战。双手拿着两支手枪向我方乱射,双方的距离只有五十米。“怎么抵抗也没有用了!
下面是在王锦思收藏的野副讨伐队影集中的一张照片,这是1940年2月日伪讨伐队在濛江追击杨靖宇。
这一张是杨靖宇牺牲后,日伪广为散发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姜宝才送给王锦思的。
3月初,迷信的野副昌德指示岸谷按道士掐算的祭日安葬了杨靖宇。因为杨靖宇的头颅已经不可能取回,就找了两个木匠用柞木砍了个人头形状,算是杨靖宇的人头。5日,在濛江县西山关帝庙召开杨靖宇慰灵祭大会,伪通化省警务厅人员和伪濛江县公署所有官员及当地百姓数百人参加。岸谷隆一郎从通化带来两个日本道士做道场,按日本习俗祭奠后,把杨靖宇安葬在保安村西岗上,岸谷在松木牌上亲笔写了“杨靖宇之墓”。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我查过赵俊清老师的《杨靖宇传》第523页,确实有记载,但没有作出出处。而且赵老师也说野副头疼等细节是“据说”。我也问过姜宝才,他说他在吉林曾采访过当年的历史见证者,说确实有过,日本侵略者给杨靖宇将军搞过慰灵祭。而且那次采访还意外得到一张老照片,后来他送给了王锦思。
我在翻看王锦思收藏的野副大讨伐影集时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八个人,其中左侧有五个人是身披袈裟的和尚,其中一位和尚的袈裟还印有花草图案,不知何意。右侧三个人,有两个人明显是日本人,有意思的是在两位日本人中间还有一个小孩。他们面对写有杨靖宇字样的一个墓碑,这个墓碑是典型的日本制式,方柱体,顶部呈尖柱状。这种墓碑是对战死的武士最尊贵的礼遇。
墓碑一侧用毛笔上书“杨靖宇……”等字样,只可惜被和尚袈裟遮挡无法看到下面的字样。另一侧书写“康德七年二月二十三日……于三道濛江……”,中间有几个字无法辨认,但大体可以看出这是杨靖宇将军殉难日期和殉难地点。据说这个墓碑上的字是岸谷隆一郎亲笔书写,那被袈裟遮挡的字就应该是“之墓”两个字。这个墓碑也不是一些作品中说的“松木牌子”,而应该是一根原木破成的松木方子。
该照片下面的图说有“武士道”字样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字样。
从照片中孩子的衣着上看应该是初春季节。
这一切说明日本侵略者确实给杨靖宇将军搞过“慰灵祭”,至于是不是用以平复他们迷信的心理还有待考证,用这种方式来对中国民众的欺骗宣传我认为是可信的,而那个关于野副司令官的梦,可能还是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