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黄场村和古代硫磺矿的考证

(2009-08-31 19:53:06)
标签:

硫磺

直隶总督

矿体

峪口

刘莪

昌平

文化

分类: 历史

关于黄场村和古代硫磺矿的考证

史义军

关于黄场村和古代硫磺矿的考证

硫磺矿遗址

2009年1月17日下午,笔者和昌平户外运动爱好者杨国庆等在白羊沟旅游风景区一个名为黄场的山沟内发现了一处古代采矿遗址,沟口据白羊沟公路约500公尺。由于遗址地处深山,人迹罕至,遗址保存比较完整。据当地村民讲,这里过去是硫磺矿,至于何时何人所开并不清楚。该矿遗址方圆约有200公尺,采矿堆积物约有15公尺

高,堆积物中有很多陶片和黄色的硫磺块,硫磺块放到水中还能起化学反应。距离堆积物大约20公尺远的地方还有山洞,洞壁上有明显的被烟熏过的痕迹,像是有人在这里生过火。

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矿体,史籍中会不会有记载呢?另外当地地名黄场,会不会与硫磺矿的开采有关呢?该矿是何人所开,又是那一年开采的呢?我们带着诸多疑问回到了昌平。

回到家中我开始翻阅《昌平地名志》、《昌平县志》。

在《昌平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的“昌平县历史纪年”部分之53页有记载:

“1787年丁未清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准刘莪等在昌平州开采磺矿、铅矿。”

在《昌平县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的“大事记”部分之11页,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月二十二日,直隶总督刘莪奏准,山西人王延辉承办开采柏峪口内鸡冠崖磺矿、铝矿。”

第一条和第二条记载大同小异。为了进一步查证地名志和县志这两条记载的来历,我在朋友杨景瑞处借到了一本清代繆荃孙、刘万源等编的《光绪昌平州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在“物产志第十七”403页中看到这样一条记载:

“磺场在州西柏峪口内鸡冠崖。磺洞门内高四尺,宽三尺,深十五丈,上下左右俱黄砂。洞外石缝间尚有磺线三条,铅线一条,透露山顶,袤数里及十余里不等。乾隆五十二年直隶总督刘莪奏准开采,晋人王延辉等承办,今久废。”

可以看出《昌平地名志》和《昌平县志》关于硫磺矿开采的记载均来源于《昌平州志》,只是抄录的详略不同,《昌平县志》居然把“铅线”抄成了“铝矿”。

根据《昌平州志》的记载,可以肯定今天的黄场地名就是当年的“磺场”,只是口口相传发生了变异,音同而仅有一字不同而已。柏峪口和鸡冠崖也都在流村附近,这些在《昌平州志》中也有记载, 《昌平州志》第156页关于柏峪口是这样记载的:

“距城四十里。东至孤山,南至水峪台一里,西至山,北至白羊城一里。东南至北流村十二里,西南至山,东北至枯江五里,西北至山”(笔者注:“枯江”为今古将村)。

第170页关于鸡冠崖是这样记载的:

“鸡冠崖在白羊口迆西四十五里,僻处万山,峰峦险峻,内有磺洞。”

1997年版的《昌平地名志》在第994页关于黄场村的介绍是:

“黄场位于县域西北部,属流村乡黄场村民委员会辖自然村,在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5公里的深山区。因交通不便及生活用水困难,1980年后村民陆续迁至北流村定居,原聚落消失。”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以肯定,我们看到的这一矿体遗址就是乾隆五十二年直隶总督刘莪奏准开采,山西人王延辉等筹办的硫磺矿。

此外笔者还翻阅了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该书并没有关于磺场的记载。《昌平州志》在编撰过程中也参考了顾氏之书,可见黄场村乃乾隆年间开硫磺矿后始有,也就是说昌平大规模的开采硫磺矿只能是在清季。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玉在《甲午战争之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的论文中提到:

1792年十月给事中孟生蕙以有碍京畿风水为由,奏请停闭已开之昌平州硫磺矿。乾隆皇帝谕曰:“京城外西山、北山一带开采煤座(窑)及凿取石块,自元明以来迄今数百余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从未闻以关系风水,设有例禁。岂开采硫磺,遂至于地脉有碍?即云开设磺厂恐聚集多人,滋扰地方,则每岁采取煤斤石料所用人夫不知凡几,岂皆良善安分之徒?何以并未见有滋生事端之处?”( [中图分类号]K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3-0158-07 )

在该论文中也提到了“磺厂”两个字。

据《乾隆传》(唐文基、罗庆泗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记载,乾隆对矿冶比较重视,实行开放矿禁政策,使矿业有一定发展。清朝前期矿冶业,都是由商人出资经营,但矿场的管理权却操在官府手中,所以,直隶总督刘莪奏准开采,山西人王延辉等人筹办的昌平硫磺矿,也应是这种管理模式。乾隆两次对昌平硫磺矿下谕旨,一方面可见当年昌平磺场影响之大,规模之巨,用人之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乾隆对昌平硫磺矿的重视。矿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绝大多数是来自城乡中的赤贫。他们劳动条件艰苦,备受压迫与剥削,反抗性特别强。这是统治者对矿冶业存在与发展最感担忧的问题。从乾隆谕旨中也可看出这一点。昌平硫磺矿的停办也可能出于这一原因。毕竟昌平离京城太近了。

自1787年准奏开采,到1792年又一次下谕旨,硫磺矿已开采多年,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时间停止开采已无资料可考,但据《昌平州志》记载光绪前此矿已废了很久。

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矿体,且有乾隆两次谕旨,文献记载也比较详细,矿体又在昌平旅游风景区内,何不在废弃的古老的矿山遗址上树碑勒石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加以保护,让昌平人了解昌平的矿冶史,激发人们爱北京、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不断为打造昌平区绿色生态和旅游产业增添文化历史元素,让古老的矿业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