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泾川之秋”语文专场(五)


《牛和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和鹅》讲述了一个童趣十足的故事:“我”在放学回家途中,被鹅追赶、袭击,吓得惊慌失措,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在他的帮助下,“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及态度。课文篇幅较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4)主要讲述了“我们”欺负牛、惧怕鹅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了小孩子们对牛和鹅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部分(5-12)详细讲述了“我”被鹅追赶、袭击,金奎叔帮“我”赶走鹅的全过程。这不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将“我”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部分(13-15)讲述了金奎叔的话改变了“我”对牛和鹅的看法及态度。这一部分,表面上看是在写“我”不再惧怕鹅、欺负牛,却有着内在含义。“直到现在,我还记金奎叔的话。”写出了童年的这次经历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课文旁边呈现了学习伙伴作的五个批注。有对课文内容的疑问,有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有对写法的点评,有对读了课文后获得的启发。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给文章做批注的角度。
学情分析
由于“童年生活”的主题学习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从学习准备上投入积极的情感体验。但从童年的经历中受到启发,还缺少深刻体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抓住关键句加以批注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与编者的批注梳理出批注的角度,尝试批注自己的体会。
2.运用批注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能从作者童年成长的经历感受泪与笑,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4.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批注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与编者的批注梳理出批注的角度,尝试批注自己的体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借助词典或生活积累理解文中生词。
3.查找资料,了解任大霖
板块二
第一组(拟声词)吁哩哩哩
第二组(动作词)摸牛肚
第三组
1.分组检查字词朗读,学习多音字“吁”。
2.说一说发现每一组词语的规律,了解拟声词的作用。
3.书写指导:“捶、摔、掐”
“捶”字右半部分“垂”的横画比较多,书写时注意各横画的长短与间距。“顽”的第四笔是竖提,书写时注意笔画的变化和穿插。
“摔”字右半部分是个“率”,书写时尤其注意中间部分笔画的穿插。
“掐”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右下方“白”的笔顺。
板块三
1.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思维导图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板块四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课文边上有文字)
2.读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3.看个别学生书本上做圈画的照片,了解这些都是批注的一种:标画词句。
4.说一说你还用过哪些批注的方法?(写批语)
板块五
1.读第一处批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2.说一说第一处批注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作批注。)
3.读文中剩余四处批注,结合相应课文内容,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批注
板块六
(一)在写得好的地方作批注
1.对比读三、四自然段,说说“我们”对待牛和鹅分别是什么态度?
(1)交流“欺牛”(抓住“拍、摸、扳、骑、捶”等动词和三个“敢”字感受牛备受孩子们欺负。)
(2)交流“怕鹅”(抓住两个“才敢”、“绕个大圈子”体会“我们”对鹅的惧怕。)
2.默读5~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作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3.围绕“我”见到鹅时相关语句展开交流。
(1)交流画出的词句。
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我的心里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2)思考:“贴着”换成“挨着”“靠着”可以吗?
(3)模拟表演“我们”见到鹅时的动作。
(4)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我”见到鹅时恐惧的心情。
4.围被鹅袭击的部分展开交流。
(1)抓住“逃跑、掉、弄脱、又哭又叫、哭叫”等词语体会“我”被鹅袭击时的惊慌失措。(动作)
(2)抓住“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体会“我”十分恐惧的心情。(语言)
(3)抓住“急急”“吓得腿也软了”体会我的害怕、无奈。(神态)
5.朗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鹅的句子写批注。
6.交流批注
课后作业:读课后链接,写批注。
板书设计:
有疑问
写得好
有感受
有启发
教学反思
四上第六单元,第一次出现批注,学习批注阅读,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牛和鹅》是一篇童趣十足的课文,语言生动有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起来饶有兴趣。本课教学,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白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关于童年生活,三年级已有接触,这个单元的成长故事,有欢喜,有烦恼。明确学习批注的阅读方法,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比较长,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划分;再找出主要人物(“我”、鹅、金奎叔)。
三.发现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
了解批注,批注就是读书时在空白处写的读书时产生的一些想法。看看课文的五处批注都是学习小伙伴从那些角度做的批注?那些语句产生了这样的批注?一部分学生,基于第二单元提问单元的学习,很快说出了批注的角度。我以第三第四自然段为抓手,带领学生学习写批注。先圈画第三自然段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你想到什么?说想法。学生说看到一头温顺的牛;这些孩子们确实不怕牛;从“捶捶牛背”可以看出我对待牛还是很温柔的等。迁移学法,批注第四自然段。
四 由扶到放,自学五到七自然段
画出作者心理变化的曲线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从刚才的批注角度进行批注。学生抓住鹅的动作、“我”的动作,鹅神态、语言(叫声)“我”的语言、神态等批注,谈感受,把“我”被鹅追赶时心情的变化体会了出来。
纵观整个教学,基本上抓住了语文要素设计流程。有扶到放,让学生自行批注,批注角度尽量多样,体会不管深浅,都会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不怕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