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录下最近练球的一些小体会

(2011-03-14 09:21:47)
标签:

杂谈

经过2天在练习场的多球反复尝试、找寻、对比和归纳总结,基本上对于建立正确的挥杆体系有了相对明确的认知。自左髋至左肩、左臂、左腕到球杆的握把、杆身最后到达杆头,所形成的所谓“动力链”基本能够打通了,在放松状态下的下杆时,各环节会依照此顺序依次通过击球点(或叫击打区域?),可以形成明显的有控制的“鞭打效应”。

 

对于“上杆时保持重心位于右脚内侧”的理解似乎也明白了。其核心意思应该是建立在上杆时以右脚为支撑的一个“瞬间、单向”的相对稳定的架构,为下杆做好力量和方向上的基础准备。此时预备动作中“双膝略微内扣”所包含的右膝内扣在此时的效应可以明显体现出来,可以保证右侧身体(主要是指右腿和右膝、右髋关节处不会过多向后撤),与左侧身体的转动形成一个相应的对抗,增加髋部与肩部反向扭转所形成的位于核心区域的巨大扭矩。

 

对于上杆时有时还会偏向于内侧(向身后拉动)的问题彻底参透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用手来完成的动作,所以也不是用手上的控制能解决得了的(当然了,你采用慢动作一点一点地比划是可以的,可是一挥杆打球就不行了)。做出正确的动作时不仅上杆轨迹正确,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击球时杆面转动形成的“齿合效应”(我不知道这个词对不对,凑合着用了),大幅增加球速(曾经在和老詹的电话里详细陈述过这个动作,但是发现语言没法表达清楚,于是放弃了在这里用文字来详细表述的想法)。。。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基本上可以说是颠覆了我此前对于高尔夫击球动作的理解,相信相对于大多数的业余爱好者们也是。之前的大量练习现在只能视为是力量训练或者是对于球感的培养了,很多时候还会不断干扰影响做出正确的动作,从而导致失误的产生。

 

对于杆头在击打区域所走的轨迹以及相对应所形成的弹道一直都是清楚的,但却苦于无法让自己的杆头按照预想的轨迹运行而打出想要的弹道,今天在多次尝试后渐渐明白了,杆头是不会听话自己走的,左肩和左手的动作及其所运行的轨迹决定了杆头运行的轨迹,也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击出去的球的弹道轨迹,理论上是可以打出任何想要的弹道轨迹的,当然了,实际做起来就没把么容易了。

 

看了周安那同学发表的博文《高尔夫格言》,对于开头的第一条印象深刻:“使挥杆打球成为一种体系,任何一种体系的结果都要比单凭运气要好很多”,这正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在追求的。没有稳定清晰的挥杆体系,我认为就是在球场上撞大运,所以就有了到处都是的今天7字头明天9字头,后天还可能骑三轮的现象,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条:状态不稳定或者不好那是不对的,也是不求甚解的一种态度。当然了,每个人打球的目的不同,也不能都一概而论。

 

以上都是些还不很成熟的经验,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是自己在近期练习过程中对于整个冬训效果的一些体会和总结,记录在这里是为了以后自己对照比对及调整,决不是想误人的。看过后有兴趣比划比划的朋友们务必请慎用、慎用,如有不良后果,本人概不负责啊。但是欢迎大家前来板砖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