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吴桥史海(39):“宁吴二县出刁民”

(2010-11-06 13:30:46)
标签:

转载

吴桥史海(39):“宁吴二县出刁民”(20091110)  

                             http://s5/middle/4ac30c60t7bedb42e1474&690
  小时候,就听说过“宁吴二县出刁民”这句话,已经成为一种俗语。翻开字典,“刁民”带有无赖、狡猾、奸诈的意味。至于如何“刁”,生于斯,长于斯,我倒没有看出什么门道来,感觉到民风淳厚应是主流。从原始意义上讲,“狡猾”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不具有褒贬意义。从这点来看,“刁民”绝对不是愚民,反而它应指民众中的聪明人。我想,“刁民”也许这句称呼应是官方赐予的,它应当与“顺民”相对应。难对付的民众,当然官员工作就不好开展,给官员带来麻烦,带上“刁民”的帽子也有情可原。
  有话俗语说到,穷山恶水出刁民。古代吴桥穷不穷,穷。吴桥县在古黄河下游,西有运河,东临四女寺河,钩盘河从西南边流过。由于河流纵横,占去大片土地,在历史上“每遇秋涝,汪洋无际”,加之封建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吴桥人民难以靠土地为生。《吴桥县志》卷中十二中有诗写到:“去年辛苦事西畴,水旱萦心望有秋,城南赤地城北涝,多少迁移在外州。”“菜熟瓜香枣离离,正是农家快乐时,官苦征逋私苦债,隔邻含泣卖妻儿。”迫于生计,吴桥人只好外出卖艺。正因为这样,吴桥县群众就成了泼皮无赖之人吗?事实上,做为杂技艺人聚居吴桥,艺人浪迹江湖,精于世故,善于辞令,聪慧机敏,处事得体,因此在外地流传有“宁吴二县出刁民”之语,其中的“刁”实际是含有“乖巧”之意。
  民谣说得好:“宁(津)吴(桥)二县,鸡毛变蛋,出门不捎盘缠。”人们每提及杂技之乡,总是把吴桥和宁津连在一起,因为宁津西邻吴桥,漳卫新河把宁津、吴桥分为两县。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以及诸多方面的原因,漳卫新河两岸宁津、吴桥的大部分村庄,历史上杂技颇为盛行,宁津县的黄家镇地处两县交界线的中间,这也就很自然的形成了以黄家镇为中心的杂技活动的集中地,驰名中外的杂技古会的会址选择了黄家镇也就极为顺其自然。这里的杂技艺人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并在世代流传中形成了“撂地”与“抹杆”两种风格各异的“卖艺”形式。“撂地”与“抹杆”所分布的区域也不同,黄家镇以南的大部分村庄被称为“南八寨”,以北的村庄被称作“北八寨”。历史上,这里的杂技艺人一提起南八寨就指的是“撂地的”,一说起北八寨就指的是“抹杆的”,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代名词。
  从地理上看,吴桥和宁津有着很长的渊源关系。南八寨和北八寨的村庄在区划上变化较大,就近代来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北八寨的大部分村庄均归宁津县所辖,至1945年初,由解放区政府山东省渤海行署裁定,原属宁津县的何家寨、牟庄、大魏庄、小魏庄、赵家楼、王家坊、谢庄、董家庵、侯庄等村庄划归吴桥县。1965年3月,由政务院下文,原属宁津县所辖的张金马庄、靳庄、尚家集、何庄、前李、后李、孙落雨庄、前尚庄、小王庄、于小川庄、张庄、王马店、堤下王、堤上王、高田二庄、陈杨二庄、宿庄、李庄、小高庄、金庄、堤上刁、堤下刁、于庄、李古台、周庄、王家庙等村庄划归吴桥县。而地处南八寨的原属吴桥县所辖的张鳌、大赵、西塘三个公社的九十五个自然村划归宁津县。由于近代的区划变化,原属宁津县所辖北八寨的一些村庄划给了吴桥,但宁津县还保留了邓庄、宋庄、八庄、王圃囤、石庄、大鱼李、李七、刘辉、纸坊、门道口等村庄。而南八寨在宁津县所辖的灰刘、灰街、詹庄、刘仙家、郑庄、蒋庄、铁庄、满庄、东高庄等村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张鳌、大赵、西塘三个公社七十五个自然村。而地处南八寨、北八寨中心的黄家镇自有史以来归属没有变化,始终属宁津县所辖。
  “饿着南京和北京,饿不着宁(津)、吴(桥)、东(光)”,把宁津和吴桥联系起来,从这里看,当然不仅指地源关系了,纽带应当是杂技。因为杂技艺人的江湖闯荡,才有了“宁吴二县出刁民”的说法。现在看来,倒也可以认可这种说法,因为这种俗语也从某个侧面上反映了吴桥杂技的历史。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